竹枝词中近代上海的新鲜事物:“不须鲤寄与鸿传,电线音驰万里天。两地语言传顷刻,胜于羽箭疾离弦。”这反映出( )
| A.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 B.市民衣食住行的西化 |
| C.近代通讯技术传入中国 | D.洋务运动引进西方科技 |
素有“民间思想家”之称的王康先生在接受采访时指出,“五四”的演员在中国,剧本和导演却是在国外。这说明五四运动()
| A.由外国领袖组织发动 | B.是十月革命在中国的翻版 |
| C.受到世界各国的援助 | D.深受当时国际形势的影响 |
费正清在《导论·近代中国历史的透视》中这样评价辛亥革命:“革命的主要目标一直是推翻中央集权,它的方式本身(指各省纷纷宣布独立)就是反中央集权的。”由此可知,费正清认为辛亥革命()
| A.结束专制统治 | B.易引发军阀割据 |
| C.强化中央集权 | D.实现民族独立 |
1858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正在进行,洪秀全写了一份御诏给英国特使额尔金,翻译官很艰难地把它译成英文,额尔金看后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奇特的作品,这份御诏充满着像“西洋番弟把心开,替天出力该又该,替爷替哥杀妖魔,报爷生养战胜回”这样的词句。这反映了当时()
| A.国内阶级矛盾激化 | B.列强侵略导致民族危机加重 |
| C.中外反动势力勾结 | D.强国御侮成为思潮 |
鸦片战争后,清廷和战不决,英人驱船攻向炮台,守将关天培英勇殉职,英舰进攻岸台,带领着鸦片船尾随而至,一些民间小船协助贩运。粤兵名为迎敌,也同时伺机护贩,藉得好处。此一情景,史家最可能用怎样的总结性文字来描述?()
| A.忠勇之军,撤溃已尽;利之所在,对敌如戏 |
| B.忠勇之军,撤溃已尽;民气所在,虽败犹荣 |
| C.将领愚昧,不足御敌;利之所在,对敌如戏 |
| D.将领骄堕,不足御敌;民气所在,虽败犹荣 |
1875年法国制宪会议讨论宪法草案时各派争执不休,共和派议员瓦隆提出一项修正案:“为了选举共和国总统,由参议院与众议院组成一个国民议会,选举以绝对多数进行,总统任期7年,可以连选连任。”该修正案以353:352票获得通过,以迂回的方式肯定了共和制度。这反映了()
| A.共和政体是妥协的产物 | B.各派别间有斗争有合作 |
| C.共和派内部的团结合作 | D.共和制度最终得以巩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