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思勉在《中国通史》中写道:“封建政体,沿袭了几千年,断无没有反动之力之理。所以秦灭六国未几,而反动即起。……封建之人,对于此制,亦未必敢有何等奢望,不过舍此别无他法,还想借此牵制异姓,使其不敢轻于篡夺而已。受封者亦知其与时势不宜,惴惴然不敢自安。所以唐太宗要封功臣,功臣竟不敢受。”据材料判断下列关于分封制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秦朝后的分封制是一种反动倒退现象
②中央集权制度下出现分封制是正常的
③分封制的弊端在于君权易被地方篡夺
④后世的分封对象仍以王室、功臣为主
A.①②④ | B.②③④ | C.①② | D.②④ |
下表是有关太平天国运动领导人洪秀全的描述,对此解读最准确的是( )
来源 |
内容 |
太平天国方面 |
躯长大,面微圆而白,鼻高耳圆而小,其声音响亮而沉重,笑时屋为之震,有极大之膂力与极敏捷之知觉 |
清廷方面 |
身材魁硕,赤面高颧,有须,粗通文墨,素无赖,日事赌博;体质肥钝,了无异人处 |
民国前后革命党人 |
面长丰满,红须,手垂过膝;身干长大,富雄姿,豪迈博学,治《春秋》《汉书》 |
A. |
不同史料对人物的记载不同 |
B. |
不同的描述体现人物的多面性 |
C. |
不同立场影响对人物的描述 |
D. |
不同时期对人物描述有所侧重 |
鸦片战争后,列强将不平等条约强加给中国,清朝原有的法律体系随之发生改变。《北京条约》签订后,清初制定的海禁律例从根本上被打破。1870年,《大清律例》新增打击拐卖人口出洋、允许华民出洋务工的条文。1909年,清政府颁布《大清国籍条例》,以保护海外华侨。上述材料说明( )
A. |
清廷改革受西方法律影响明显 |
B. |
条约体系与中国国内法关系密切 |
C. |
清朝被迫从闭关锁国走向开放 |
D. |
清政府通过调整法律以应对时局 |
科举及第人数是衡量区域社会流动、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等程度的重要指标。如图为明代湖北进士及湖北籍人物著作分布情况。由此可见( )
A. |
人文环境与人才选拔相互影响 |
B. |
交通条件制约人才分布的格局 |
C. |
政区等级与文教水平保持一致 |
D. |
文化成就与人口升降密切相关 |
宋代依据有无田产,将全国户口分为主户和客户。如表是北宋宝元元年(1038)和元丰元年(1078)三路主户、客户的统计数据,表中客户比率变化反映( )
A. |
土地兼并程度加深 |
B. |
地域经济差别扩大 |
C. |
商品经济发展加快 |
D. |
贫富差距逐渐缩小 |
唐代初期,太宗称:“我今为天下主,无问中国及四夷,皆养活之。不安者,我必令安;不乐者,我必令乐。”由于边远诸族聚居地生产相对落后,无法执行内地赋役标准,朝廷依据实情实施轻税政策,如建中元年(780)规定:“诸边远州有夷僚杂类之所,应输课役者,随事斟量,不必同之华夏。”上述材料集中体现了唐朝( )
A. |
采取灵活政策促进民族交往 |
B. |
重视边境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 |
C. |
调整经济政策推动区域发展 |
D. |
坚持推行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