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风
一年四季都有风。人们常常把春天的风叫和风,夏天的风叫熏风,秋天的风叫金风,冬天的风叫朔风。 它们都是风, 它们的脾性却完全不同。
春天,农民伯伯脱下棉衣,播下种子。一阵阵春风吹过,唤醒了万物,许多种子悄悄地露出头来,探望那明媚的世界。草儿绿了。花儿 开了,田野里一片生机勃勃。温暖的春风给人们带来了欢乐。
夏日,天气非常闷热,大滴大滴的汗珠从人们脸上滚落下来,人们是多么需要风啊!可是,风却和我们捉迷藏,不知躲到哪里去了。即使有点风也是暖烘烘的。吹散不了炎热,怪不得叫“熏”风。
初秋,一阵凉风拂来,吹在们身上凉丝丝的。黄色的树叶纷纷地飘落下来,河边的芦苇轻轻地摇摆着。高梁红了,稻子熟了。人们高兴地收割庄稼。金风给人们带来了丰收的喜悦。
隆冬,凛冽的寒风怒号,卷起尘土,刮得人们睁不开眼睛。清晨,路上行人稀少。有些人缩着脖子匆匆地赶路,几个调皮的小男孩干脆倒退着行走,躲过风头。我们却迎着寒风坚持长跑, 我们有一颗火热的心。
风啊,风!人们欢迎你,需要你,可有时又讨厌你,怕你。我长大了要叫你听人们的话,为人类造福,你愿意吗?
⑴在文中的横线上,填上适当的关联词语。
⑵有“Δ”划分段落,写出段意。
⑶抄写两个拟人句。
课外阅读。
滴水穿石
竺可桢是一位知识渊博的科学家,也是一位教育家。在他的一生中,对气象、地理、物理、自然科学史等都做过研究,并且取得了很大成就。
竺可桢从1岁半起就开始认字。5岁进学堂,7岁开始作文。有一天晚上,他为了写好一篇,修改了一遍又一遍,直到他认为满意了才停笔。刚上床,大公鸡就“喔喔”地啼鸣了。
他从小( )爱学习,( )特别爱观察,爱动脑筋思考各种问题。他的家乡雨水特别多,屋檐上老是滴水,落在石板上发出“滴滴答答”的响声。他蹲在门口“一、二、三、四、五……”默默地数着水滴。数着数着,他像发现了奇迹,眼睛盯着石板出神。他心里纳闷:嘿,这些石板上怎么有一个一个的小坑呀,水滴正好滴在小坑里。再看看另外一块石板,也是同样的情况。他立即跑去问母亲。母亲耐心地向他解释:“这就叫‘滴水穿石’呀!别看一滴一滴的雨水没有什么厉害的,但是,天长日久,石板就被滴出小坑了。读书,办事情,也是这个道理,( )持之以恒,( )会有所成就。”
母亲的话,深深地印在了竺可桢的脑海里。他一生坚持写科学日记,积累了大量宝贵的材料。
正是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成就了竺可桢的事业。
(1)将下面两组关联词语分别填在短文中的括号里。
只有……才……不仅……还……
(2)联系短文内容理解“滴水穿石”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短文是从哪两方面具体写竺可桢的?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____”画出既能概括上一段的内容,又能引起下文的一句话。
(5)读了这篇短文,你一定有很多感想,平常你是用什么来勉励自己不断进步的呢?请写出两句能激励你的名人名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外类文阅读。
石头书
我们所生活的地球,就是一部石头书,它告诉了我们几百万年甚至几亿年以前的事。石头,在地质学术语中被称为“岩石”。“岩”是高山陡崖的意思,“岩石”就是形成这些高山峭壁的石头。实际上,我们生存的地球、山脉、丘陵、岛屿、江河湖海以及平原的基底,都是由岩石组成的。
岩石是天然产出的,是大自然的宠儿。它们是在地壳中形成的,是机械作用、物理作用、化学作用和生物作用等综合地质作用的产物。
岩石有的成层状、片状;有的成块状、球状、柱状,形状各异。
岩石直接记录了地质的变迁,古代动植物的遗体或遗迹,地质运动造成江河湖海和高山的运动,都被它完整地保存下来,翻阅它,就像在读地球的历史。
(1)岩石是怎样形成的?在短文中用“____”画出来。
(2)岩石有的成__________状、__________状;有的成__________状、__________状、__________状。
(3)你知道下面的物质哪些是岩石,哪些不是?在是的后面画“√”。
A石油( )B大理岩( )
C沙子( )D石灰岩( )
E化石( ) F花岗岩( )
(4)短文最后一自然段的作用是( )。
A.总结全文 B.点明题目
课内语段阅读。
后来,李四光回到家乡,专(们 门)考(查 察)了这块大石头。他终于(搞 弄)明白了,这块大石头是从遥远的秦岭被冰川带到这里来的。经过进一步的考(查 察),他(发现 发明)在长江流域有大量第四纪冰川活动的遗(迹 纪)。他的这一研究(成果 果实),(震 阵)惊了全世界。
(1)画去括号里用得不恰当的字或词。
(2)这块大石头是从遥远的秦岭被冰川带到这里来的。
(改成“把”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终于”一词体现了( )
A.结论是李四光经过很长时间,花了很多力气研究出来的,是来之不易的。
B.李四光执著探索,不轻易放弃。
C.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
细读课文深感悟。
(1)围绕“怪石”,李四光产生了哪些疑问和思考?请选一选,在你认为正确的选项后打“√”。
A.这么大的一块石头,是从哪儿来的呢?( )
B.是谁把它放在那儿的呢?( )
C.这么重的大石头从天上掉下来,力量一定非常大。它应该把草地砸一个很深很深的大坑。可它为什么没卧进土里去呢?( )
D.为什么它的四周都是平整的土地,没有一块石头呢?( )
(2)课文围绕“奇怪的大石头”是从哪里来的,叙述了几个与此相关的事件,表现了李四光( )的可贵品质。
A.积极思考、不懈追求 B.贪玩、不务正业
带着问题来读书。
(1)我们玩过的捉迷藏和李四光玩的有什么不同?( )
A.我们捉迷藏是藏在床底下或柜子里,李四光是藏在石头后面。
B.我们捉迷藏很快就被小朋友找到,李四光没有被找到。
C.我们只是单纯地玩,李四光在玩中思考,对奇怪的大石头产生疑问,并执著探索,取得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
(2)文中的大石头是从哪里来的?( )
A.天上掉下来的。
B.从遥远的秦岭被冰川带到这里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