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面对日益严重的金融危机,在国家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下,我国经济第一季度显现出复苏的迹象。见下表:

上述可喜的局面的出现,与完善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密不可分的,请回答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科目 政治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以“天辽地宁、爱国奉献、诚信务实、创新争先”为表述的新时期“辽宁精神”于10月30日正式确定。新时期“辽宁精神”既是对辽宁人民团结奋斗、勇于创造的厚重历史文化和辉煌发展历程的高度凝练,更是对辽宁人民共有精神气质与价值追求的高度升华,体现了辽宁气概、辽宁风格、辽宁特色,是60年来辽宁人民奋斗历程的真实写照,也是辽宁人民创造富庶文明、幸福安宁生活的美好愿望和不懈追求。结合材料回答:
(1)新时期辽宁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之间有何关系?
(2)如何弘扬和培育辽宁精神?

材料一文化在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和推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蕴含着团圆、和谐理念的中国春节,日益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平台,也带来了新的商机;孔子学院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外国人了解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科技创新成就赢得了世界赞誉……中华文化的发展和传播扩大了中国的影响力,提升了国家形象,增强了炎黄子孙的民族自豪感。
材料二 孔子学院被誉为21世纪传播中华文化的“新丝绸之路”。2004年11月全球首家孔子学院在韩国成立,至2011年11月,全球已有105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350多所孔子学院和500个孔子学堂,全球学习汉语的外国人已达1亿人。目前还有76个国家的400多个机构强烈要求申办孔子学院。孔子学院如雨后春笋一般在世界各地生根发芽。
材料三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标识和名片,是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中宣传部秘书长官景辉说。他认为,应该从三方面实施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一是重视内容创新,增强吸引力;二是重视出口平台和对外营销渠道的建设;三是重视发展新兴产业,努力形成对外文化贸易新的增长点。
(1)运用文化作用的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一的理解。(9 分)
(2)结合材料二,从文化的多样性和我们的中华文化角度分析为什么孔子学院能够如雨后春笋一般在世界各地生根发芽。(6分)
(3)结合材料三,运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请你为中华文化“走出去”提出自己的建议。

材料一:扩大内需是我国当前应对后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方针。但据调查,一方面,“手上有钱,心中无底”是当前大多数手有余钱的中国老百姓的普遍心态,教育、医疗和房屋修建等方面的高昂费用和预期支出,让许多老百姓平时总想着如何攒钱而不敢花钱。另一方面,城镇低收入阶层和广大农民消费能力不足,占全国人口三分之二以上的农村,只消费了全国三分之一的商品,农村蕴藏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对此, 有识之士指出,政府应该综合采取多方面的政策和措施,增强老百姓的消费信心, 让更多的人能够更大胆地花钱,同时也学会更聪明地花钱。
材料二:某高中学生的家庭收入和消费情况:

7月份家庭收入
7月份该同学消费支出
7月份该同
学资金情况
父亲
工资
母亲
工资
生日请同
学吃饭
同学互
送礼品
买个性
化服饰

MP3
自己伙食
费支出
向父
母要
向别
人借
800

600元
150元
60元
100元
300

220元
600

230

(1)运用经济生活相关知识,结合材料一和我国目前经济形势,说明我国应如何增强老百姓的消费信心,让更多的人能够更大胆地花钱,也学会更聪明地花钱?
(2)结合材料二,如果就该同学的消费情况让你与他进行一次谈话,请写出你的谈话要点。

材料一:2009年江苏省居民人均收入状况比较表

注:2009年,江苏省实现地方财政收入3228.8亿元,比上年增长18.2%。
材料二:2009年以来,江苏省采取一系列措施力促社会公平:实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医疗保险;落实沿海开发国家战略,促进连云港、盐城、南通三市所辖地区加快发展;2010年2月1日起,又以超过12%的增幅上调最低工资标准,等等。
(1)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江苏省居民收入分配状况。
(2)联系材料,请从《经济生活》角度分析,怎样才能实现收入分配公平?

在我国总体就业压力巨大的情况下,众多企业手握订单却找不到工人,这种现象引起了高一(1)班同学的关注。为此,他们成立课题组,对“用工荒”现象进行深入研究。
材料一 情景一:一家大工厂招收开机床的工人,开出60元到80元一天的工资,但是要求能看懂机床构造图,由于劳务市场上没几个人能看懂,所以招不到工人。
情景二:80后的小王在一家玩具厂做生产工人,半年后她顶不住车间的高温和长时间加班还不能及时获得报酬,于是辞职回家了。
情景三:某工厂招聘普通技工,小李说:“也知道好的技工挣的比白领多,说实话,大学毕业后我是不愿意回头再去做工人的。”
(1)请从《经济生活》的角度分析,上述几家工厂招不到工人的原因是什么?“用工荒”的出现会带来什么影响?
材料二 近几年,沿海一些省份出现企业“用工荒”困境,并呈现出向全国蔓延的趋势。在一些用人单位,技工、销售代表、置业顾问等职位一员难求。但另一方面,大型国企和机关事业单位招考又异常火爆。“用工难”和“就业难”同时并存。
(2)你作为一名劳动者,如何在“就业难”的境况下,实现顺利就业?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