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是发达资本主义之后的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在社会主义社会,实现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阶级消失,作为阶级统治工具的国家不复存在,剩余价值消失,以劳动券衡量产品价值,货币、贸易、商品市场因而丧失了存在的的必要。对比斯大林模式,我们发现斯大林模式( )
| A.总体上实现了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 |
| B.基本实现了国家职能的去政治化、去暴力化 |
| C.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社会实验 |
| D.不符合马克思对社会主义的理论设想 |
有专家认为:严格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之所以发生在这个时候,“第一靠全球的信息网络化,第二靠全球向市场化的变革。前者为全球化提供了技术上的保障,后者为全球化提供了体制上的保障。”此处所说的“这个时候”应当是()
| A.新航路开辟时期 |
| B.19世纪末20世纪初 |
| C.20世纪40、50年代 |
| D.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 |
下图是一位同学上课时所记的部分笔记,笔记内容所反映的组织是 ()
| A.欧共体 | B.东盟 | C.北美自由贸易区 | D.亚太经合组织 |
欧洲似乎已经“在政治传统、法律传统、文化遗产和象征主义等方面的历史中,有希望找到把欧洲作为一个共同体而与世界其他地区区分开来的整体经历和集体记忆,找到为欧洲各民族提供了共同参照的东西。”这表明欧洲一体化()
| A.根源于自身独特的历史文化传统 |
| B.旨在摆脱美国的控制和苏联的威胁 |
| C.建立在相同的经济发展水平之上 |
| D.得益于相似的政治体制和经济制度 |
钱乘旦先生在《不平衡发展:20世纪历史与现代化》中提到“二战后人们企图修补这个社会……修正的方向是企图“超越”民族国家,但并不是消灭民族国家,而是对它进行“越位”,从而对它的主心骨——国家主权实行分解。”以下最能体现该观点的是()
| A.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 B.欧洲一体化的深入 |
| C.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建立 | D.世界贸易组织诞生 |
马丁·沃尔夫说:“上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伴随着经济合作的失败、全球经济的瓦解和民族主义的复兴,并由此加剧了萧条。但是那场大萧条也促成了经济思想的革命。“再也没有下一次”,是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与会代表的目标。”这表明布雷顿森林会议旨在解决 ( )
| A.经济上的保护主义 | B.政治上的集权主义 |
| C.外交上的孤立主义 | D.经济上的自由主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