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小题。(10分)
周厉王使芮伯帅① 师伐戎②,得良马焉,将以献于王。芮季曰:“不如捐③之。王欲无厌,而多信人之言。今以④师归而献马焉,王之左右必以子获为不止一马,而皆求于子。子无以应之,则将哓⑤于王,王必信之,是贾祸⑥也。”弗听,卒献之。
荣夷公果使求焉,弗得,遂谮⑦诸王,曰:“伯也隐。”王怒逐芮伯。
君子谓芮伯亦有罪焉:尔知王之渎货⑧而启之,芮伯之罪也。
【注】① 帅:通“率”,统帅。②戎:中国古代西部少数民族。③捐:抛弃,舍弃。④以:在……的时候。⑤哓:嚷叫。⑥贾祸:招引祸患。⑦谮:诬陷,中伤。⑧渎货:贪财货。渎:通“黩”,贪污。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周厉王使芮伯帅师伐戎( ) ②王欲无厌( )
③卒献之( ) ④荣夷公果使求焉( )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王之左右必以子获为不止一马
翻译下列句子。
⑴尔知王之渎货而启之,芮伯之罪也。
译文:
⑵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送东阳马生序》)
译文:
通读全文,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芮伯在攻打戎的时候,获得一匹骏马,他想献给大王,表明他有能力得到更多的骏马。 |
B.芮季劝说芮伯不要把骏马献给大王,是因为他了解到大王不但贪婪,而且容易轻信佞臣的言论。[Com] |
C.荣夷公因为没有能索要到骏马,就故意向大王造谣诽谤芮伯。 |
D.芮伯和大王的共性缺陷都是知人不明。 |
文言文阅读(共8分)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解释下列语句中划线词的意思。
(1)录毕,走送之走:
(2)同舍生皆被绮绣被: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2)俯身倾耳以请作者对同舍生优越的条件“略无慕艳意”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文言文阅读。
初,张咏①在成都,闻准②入相,谓其僚属曰:“寇公奇才惜学术不足尔。”及准出陕,咏适自成都罢还,准严③供帐,大为具待④。咏将去,准送之郊,问曰:“何以教准?”咏徐曰:“《霍光传》⑤不可不读也。”准莫谕其意,归,取其传读之,至“不学无术”,笑曰:“此张公谓我矣。”
(选自《宋史·寇准传》)
【注释】 ①张咏,北宋太宗、真宗两朝的名臣。②准:寇准,北宋政治家,景德元年任宰相。③严:敬重。④具待:具,备办;待,接待。⑤《霍光传》:载《汉书》,传末有“然光不学无术,暗于大理”之语。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1)闻准入相(2)及准出陕(3)咏徐曰请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多读几遍,读顺后用“/”标明停顿(共3处)。
寇公奇才惜学术不足尔。从文中可以看出寇准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文言文阅读
伤仲永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杨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l)未尝识书具(2) 稍稍宾客其父
(3)不能称前时之闻(4)泯然众人矣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注意划线词的意思。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从最后一段的议论中你得到什么启示,请结合自身实际谈一谈。
文言文阅读。
梅花岭记(节选)
顺治二年乙酉四月,江都①围急。督相史忠烈公②知势不可为,集诸将而语之曰:“吾誓与城为殉,然仓皇中不可落于敌人之手以死,谁为我临期成此大节③者?”副将军史德威慨然任之。忠烈喜田:“吾尚未有子,汝当以同姓为吾后。吾上书太夫人,谱汝诸孙中。”
二十五日,城陷,忠烈拔刀自裁。诸将果争前抱持之。忠烈大呼德威,德威流涕,不能执刃,遂为诸将所拥而行。至小东门,大兵④如林而至,马副使鸣騄、任太守民育及诸将刘都督肇基等皆死。忠烈乃瞠目曰:“我史阁部⑤也。”被执至南门,和硕豫亲王以先生呼之,劝之降。忠烈大骂而死。初,忠烈遗言:“我死,当葬梅花岭上。” 至是,德威求公之骨不可得,乃以衣冠葬之。
【注】①江都:今江苏扬州。②史忠烈公:史可法,明末政治家、军事家。③临期成此大节:指到城破时将史可法杀死,以成全他与城共存亡的节义。④大兵:清兵。⑤史阁部:史可法时任内阁大学士,故自称“阁部”。下列句中的“之”与“然仓皇中不可落于敌人之手以死”中的“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乃以衣冠葬之 | B.何陋之有 |
C.德威求公之骨不可得 | D.至之市 |
下列对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集诸将而语之曰语:告诉 | B.至是至:到 |
C.吾尚未有子 尚:还,仍然。 | D.德威流涕涕:鼻涕 |
翻译下列句子。
①吾誓与城为殉。
②忠烈乃瞠目曰:“我史阁部也。”请简要概括史可法的思想及性格特征。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伤仲永》的作者________,是我国________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
解释下面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1)伤仲永()(2)日扳仲永()
(3)不能称前时之闻()(4)泯然众人矣()
(5)即书诗四句()(6)其诗以养父母()选出划线词语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 )
A.稍稍宾客其父 | B.邑人奇之 |
C.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 | D.父异焉 |
给“之”字选择正确的解释,填写序号即可
(1)忽啼求之()(2)邑人奇之()
(3)传一乡秀才观之()(4)余闻之也久()
(5)仲永之通悟()
A.结构助词,不译,取消句子独立性 | B.代指仲永写诗这件事 |
C.代指四句诗 | D.代指整件事 E.代指书具 |
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认真阅读文章,回答下面问题
(1)本文采用_________和_________相结合的表达方式,借事说理,借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为什么要详细描写方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