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小题。(10分)
周厉王使芮伯帅 师伐戎,得良马焉,将以献于王。芮季曰:“不如捐之。王欲无厌,而多信人之言。今以师归而献马焉,王之左右必以子获为不止一马,而皆求于子。子无以应之,则将哓于王,王必信之,是贾祸也。”弗听,卒献之。
荣夷公果使求焉,弗得,遂谮诸王,曰:“伯也隐。”王怒逐芮伯。
君子谓芮伯亦有罪焉:尔知王之渎货而启之,芮伯之罪也。
【注】① 帅:通“率”,统帅。②戎:中国古代西部少数民族。③捐:抛弃,舍弃。④以:在……的时候。⑤哓:嚷叫。⑥贾祸:招引祸患。⑦谮:诬陷,中伤。⑧渎货:贪财货。渎:通“黩”,贪污。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周厉王使芮伯帅师戎(       )     ②王欲无(      )
献之(        )                  ④荣夷公果使求焉(       )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王之左右必以子获为不止一马
翻译下列句子。
⑴尔知王之渎货而启之,芮伯之罪也。
译文:                                                                        
⑵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送东阳马生序》)
译文:                                                                        
通读全文,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芮伯在攻打戎的时候,获得一匹骏马,他想献给大王,表明他有能力得到更多的骏马。
B.芮季劝说芮伯不要把骏马献给大王,是因为他了解到大王不但贪婪,而且容易轻信佞臣的言论。[Com]
C.荣夷公因为没有能索要到骏马,就故意向大王造谣诽谤芮伯。
D.芮伯和大王的共性缺陷都是知人不明。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九方皋相马
秦穆公谓伯乐曰:“子之年长矣,子姓①有可使求马者乎?”伯乐对曰:“臣之子皆下才也。有九方皋,其于马,非臣之下也。可告以天下之马②。请见之。”
穆公见之,使行求马。三月而反,报曰:“已得之矣,在沙丘。”穆公曰:“何马也?”对曰:“牝③而黄。”使人往取之,牡④而骊⑤。报穆公,穆公不说,召伯乐,曰:“子所荐求马者,马色牝牡,尚弗能知,又安知天下之马也?”伯乐曰:“皋之所观,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马至,果天下之马也。
注:①姓:指子孙。②天下之马:指天下最好的马。③牝(pìn):母马。④牡:公马。⑤骊(lí):纯黑色马。
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遗其所不视遗:遗留 B.穆公不说 说:同“悦”,高兴
C.已得之矣得:得到,找到 D.又安知天下之马也 安:哪里,怎么

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而”与“而遗其所不视”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先天下之忧 B.不知人之乐
C.野芳发幽香 D.呼尔与之

下列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通过记叙伯乐举荐九方皋为秦穆公寻找天下最好的马的故事,告诉我们看待事物要独具慧眼,看其实质。
B.文中秦穆公对九方皋找到马起初不高兴,原因是他看到九方皋找到的马,想当然的认为这不是天下最好的马。
C.文中秦穆公认为伯乐年纪太大,想要伯乐推荐其子孙帮他寻找天下最好的马,伯乐认为自己的子孙才能不行,就推荐了九方皋。
D.文章告诉我们认识一件事情,必须抓住它的实质,有时为了追求事物的本质,往往会对事物的非本质方面有所忽略。

文言文阅读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②吾日三省吾身③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④人不知而不愠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②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颜回身处“陋巷”,对此,他的态度如何?(用原文回答)这体现了他怎样的精神品质?
如果从文中选出一个句子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你选哪一句,请说明理由。

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回答后面的题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子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毛泽东《卜算子·咏梅》
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
(1)香远清 ()(2)亭亭净()
翻译句子。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甲】文用衬托了莲花的形象,【乙】文用
等自然环境来烘托梅花的形象。(4分)
两文所歌颂的对象在精神品质上有什么相似之处?(2分)

课外文言文阅读
邹孟轲母(节选)
邹孟轲母,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时,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乃去,舍市傍。其嬉游为贾人①炫卖②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复徙舍学宫之旁。其嬉游乃设俎豆③,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遂居。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④。
注释:(1)贾人,商人。 (2)炫卖,叫卖。(3)俎豆,古代祭祀用的礼器。 (4)渐化,逐渐濡染。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不同的一项是()。(3分)

A.乃,舍市傍委而 B.孟子长徐公何能君也
C.孟子少时徐公不若君 D.居后无问津者

用现代汉语翻译划线句子。
复徙舍学宫之旁
简答题
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则故事的主要内容,然后谈谈这个故事给你的启示。

课内文言文阅读
《鱼我所欲也》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含义。(4分)
(1)故有所不辟也 患:() (2)尔而与之 蹴:()
(3)为身死而不受 乡:() (4)是亦不可以乎 已:()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结合具体实例,谈谈作者是运用什么论证方法(谈一种即可)来证明文章的中心论点的。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