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共18分)
田畴,字子泰,右北平无终人也。初平元年,义兵起,董卓迁帝长安。幽州牧刘虞叹曰:“贼臣作乱,朝廷播荡。身备宗室遗老,今欲遣使展效臣节,安得不辱命之士乎?”众议咸称畴。虞乃备礼请与相见,大悦之,遂署为从事,具其车骑。将行,畴曰:“今道路阻绝,寇虏纵横,称官奉使,为众所指名;愿以私行,期于得达而已。”虞从之,虞自出祖①而遣之。既取道,畴乃更上西关,出塞,傍北山,直趣朔方,循间径去,遂至长安致命。诏拜骑都尉,畴以天子方蒙尘未安,不可以荷佩荣宠,固辞不受。朝廷高其义。三府并辟,皆不就,愿归侍虞。得报,驰还。未至,虞已为公孙瓒所害。畴至,谒祭虞墓,陈发章表,哭泣而去。瓒闻之大怒,购求获畴,谓曰:“汝何自哭刘虞墓,而不送章报于我也?”畴答曰:“汉室衰颓,人怀异心,唯刘公不失忠节。章报所言,于将军未美,恐非所乐闻,故不进也。”瓒壮其对,释不诛。
畴得北归,率举宗族他附从数百人,扫地而盟曰:“君仇不报,吾不可以立于世!”遂入徐无山中,营深险平敞地而居,躬耕以养父母。百姓归之,数年间至五千余家。畴乃为约束相杀伤、犯盗、诤讼之法,又制为婚姻嫁娶之礼,兴举学校讲授之业,众皆便之,至道不拾遗。袁绍数遣使招命,又即授将军印,因安辑所统,畴皆拒不当。绍死,其子尚又辟焉,畴终不行。畴常忿乌桓昔多贼杀其郡冠盖②,有欲讨之意而力未能。太祖北征乌桓,畴献掩其不备之计,遂大斩获,以功封侯赐邑,畴固让。太祖知其心,许而不夺。辽东斩送袁尚首,令“三军敢有哭之者斩”。畴以尝为尚所辟,乃往吊祭,尽将其家属及宗人三百余家居邺。
(《三国志•魏书十一》)
[注]①祖:设宴送别。 ②冠盖:官员。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朝廷高其义高:赞赏,认为……高 |
B.直趣朔方,循间径去趣:通“趋”,奔向。 |
C.购求获畴购:购买 |
D.太祖知其心,许而不夺夺:强行改变 |
下面的材料分别编为四组,都表现田畴“义”的一组是( )
①既取道,畴乃更上西关,出塞…… ②三府并辟,皆不就。
③谒祭虞墓,陈发章表,哭泣而去。 ④率举宗族他附从数百人,扫地而盟。
⑤为约束相杀伤、犯盗、诤讼之法。 ⑥畴以尝为尚所辟,乃往吊祭。
A.①②④ | B.①③⑤ | C.②③⑥ | D.④⑤⑥ |
下列对原文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田畴奉命出使,不事排场,轻装简从,避开大道,绕小路而行,顺利到达长安,完成了使命。 |
B.朝廷封官,田畴固辞不受,三府征召,田畴也予以拒绝,这表现了田畴的政治远见:他已看出这个朝廷寿命不会太长了。 |
C.田畴率众入山,一方面是为避开公孙瓒,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积蓄力量,为刘虞报仇。他在徐无山中表现出很高的管理才能。 |
D.袁绍父子给田畴官做,他一律加以拒绝;而曹操北征乌桓,田畴主动出谋划策,其目的是借助曹操的力量报他欲报之仇。 |
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欲遣使展效臣节,安得不辱命之士乎 ?
(2)营深险平敞地而居,躬耕以养父母。
(3)畴以尝为尚所辟,乃往吊祭。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吴顺恪六奇别传
清王士祯
海宁孝廉查伊璜继佐,崇祯中名士也。尝冬雪,偶步门外,见一丐避庑下,貌殊异,呼问曰:“闻市井有铁丐者,汝是否?”曰:“是也。”曰:“能饮乎?”曰:“能。”引入发醅,坐而对饮。查已酩酊,而丐殊无酒容。衣以絮衣,不谢,径去。
明年,复遇之西湖放鹤亭下,露肘跣行。询其衣,曰:“入夏不须此,已付酒家矣。”曰:“曾读书识文字乎?”曰:“不读书识字,何至为丐!”查奇其言,为具汤沐而衣履之。询其氏里,曰:“吴姓,六奇名,东粤人。”问:“何以丐?”曰:“少好博,尽败其产,故流转江湖。自念叩门乞食,昔贤不免,仆何人,敢以为污!”查遽起,捉其臂日:“吴生海内奇士,我以酒徒目之,失吴生矣!”留与痛饮一月,厚资遣之。
六奇者,家世潮阳,祖为观察,以樗蒲①故,遂为窭人。既归粤,寄食充驿卒,稔知关河厄塞形势。会王师入粤,逻者执六奇,六奇请得见大帅言事。既见,备陈诸郡形势,因请给游札数十通,散其土豪,所至郡县,壁垒皆下。帅上其功,十年中,累官至广东水陆师提督。
孝廉家居,久不复记忆前事。一旦,有粤中牙将叩门请谒,致吴书问,以三千金为寿,邀致入粤。水行三千里,供帐极盛,度梅岭,已遣其子迎候道左。至戟门,则蒲伏泥首,登堂,北面长跪,历叙往事,无所忌讳。入夜,置酒高会,身行酒炙。歌舞妙丽,丝竹迭陈,诸将递起为寿,质明始罢。自是留止一载,装累巨万。将归,复以三千金为寿,锦绮、珠贝、珊瑚、犀象之属,不可訾计。
初,查在惠州幕府,一日游后圃。圃有英石一峰,深赏异之。再往,已失此石。问之,则以巨舰载致吴中矣。今石尚存查氏之家。
注释:①樗蒲:古代赌博。对下面句子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查遽起,捉其臂曰(遽:就) |
B.会王师入粤,逻者执六奇(执:捉拿,拘捕) |
C.既见,备陈诸郡形势(备:详细) |
D.稔知关河厄塞形势(稔:熟悉) |
下列句中加点字意义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问:“何以丐?”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
B.敢以为污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 |
C.厚资遣之杳不知其所之 |
D.锦绮、珠贝、珊瑚、犀象之属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⑴明年,复遇之西湖放鹤亭下,露肘跣行。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查奇其言,为具汤沐而衣履之。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圃有英石一峰,深赏异之,再往,已失此石。(4分)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每小题3分,共9分)
与方正学书王叔英
仆于执事别十余年,其间情慕之浅深,书问之达否,曰事之细者耳,姑置之不足道也。惟执事之身,系天下之望。士之进退、天下之幸不幸与焉。侧闻被召,计此时必已到京,获膺大任矣。兹实天下之大幸也,故敢有说以进于左右焉。
凡人有措天下之才者固难,自用其才者尤难。如子房之于高祖,能用其才者也;贾谊之于文帝,未能自用其才者也。何则?子房之于高祖,察其可行而后言,言之未尝不中,高祖得以用之,而当时受其利。故亲如樊、郦,不可得而问;信如平、勃,不可得而非;任如萧、曹,不可得而夺。此子房所以能自用其才也。贾谊之予文帝,不察其未能而易言之,且又言之太过,故大臣绛、灌之属,得以短之。于是文帝不能用其言,此贾谊所以不获用其才也。方今圣天子求贤用才之意,上追尧、舜,固非高祖、文帝可比;而执事致君泽民之术,远方皋、夔,亦非子房、贾谊可伦。真所谓明良相逢,千载一时者也。将见吾君不问则已,问则执事必能尽言;执事不言则已,言则吾君必能尽用。致斯民于唐虞雍熙之盛者,在是矣,岂非天下之幸欤!
虽然,天下之事固有行于古而亦可行于今者,亦有行于古而难行于今者。如夏时、周冕之类,此行于古而亦可行于今者也;如井田、封建之类,可行于古而难行于今者也。可行者而行之,则人之从之也易;难行者而行之,则人之从之也难。从之易则民乐其利,从之难则民受其患,此君子之
用世。贵乎得
时措之宜也。执事于此,研诸虑而藏诸心者非一日矣,措之犹反掌耳,尚何待于愚言之赘哉!然仆闻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故不能无言于左右耳。
夫人情爱其人之深,而虑其患之至者,必救其失于未患之先。苟待其既失而后救之,是乃爱之浅而虑之疏也,其得为忠乎?天下知执事之深,爱执事之至,如仆者固多矣,窃谓忠于执事,未有能有过于仆者,伏惟稍垂察焉。
【注】方正学(1357—1402),即方孝孺,明初著名学者。“正学”是他的书斋名。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书问之达否达:畅达
B、言之未尝不中中:满意
C、故大臣绛、灌之属,得以短之短:轻视
D、而执事致君泽民之术泽:施恩泽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兹实天下之大幸也 B.从之易则民乐其利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C.凡人有措天下之才者固难 D.能用其才者也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其得为忠乎
3.下面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孝孺被召进京将担大任,作者为此冒昧地写信给他,向他进言。
B.贾谊不像张良那样有人缘,得时势,受恩宠,因而处处受到排挤。
C.作者从历史经验的角度规劝方孝孺要从实际出发,不要泥古不化,使百姓遭殃。
D.作者极谦卑地表达自己对方孝孺的耿耿忠心,委婉地提醒方孝孺要防患未然。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侧闻被召,计此时必已到京,获膺大任矣。
译文:
(2)执事不言则已,言则吾君必能尽用。
译文:
(3)夫人情爱其人之深,而虑其患之至者,必救其失于未患之先。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亲政篇(明)王鏊
交则泰,不交则否,自古皆然,而不交之弊,未有如近世之甚者。君臣相见,止于视朝数刻;上下之间,章奏批答相关接,刑名法度相维持而已。非独沿袭故事,亦其地势使然。何也?国家常朝于奉天门,未尝一日废,可谓勤矣。然堂陛悬绝,威仪赫奕,御史纠仪,鸿胪举不如法,通政司引奏,上特视之,谢恩见辞,惴惴而退,上何尝治一事,下何尝进一言哉?此无他,地势悬绝,所谓堂上远于万里,虽欲言无由言也。
愚以为欲上下之交,莫若复古内朝之法。盖周之时有三朝:库门之外为正朝,询谋大臣在焉;路门之外为治朝,日视朝在焉;路门之内为内朝,亦曰燕朝。《玉藻》云:“君日出而视朝,退适路寝①听政。”盖视朝而见群臣,所以正上下之分;听政而适路寝,所以通远近之情。汉制: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唐皇城之北盖古之外朝也,其北太极门,盖古之正朝也,又北两仪殿,盖古之内朝也。宋时常朝文德殿,侍从以下,五日一员上殿。内殿引见,盖亦有三朝之遗意焉。盖天有三垣,天子象之。正朝,象太极也;外朝,象天市也;内朝,象紫微也。自古然矣。
国朝圣节、冬至、正旦大朝则会奉天殿,即古之正朝也。常日则奉天门,即古之外朝也。而内朝独缺。然非缺也,华盖、谨身、武英等殿,岂非内朝之遗制乎?洪武中如宋濂、刘基,永乐以来如杨士奇、杨荣等,日侍左右,大臣蹇义、夏元吉等,常奏对便殿。于斯时也,岂有壅隔之患哉?今内朝未复,临御常朝之后,人臣无复进见,三殿高閟,鲜或窥焉。故上下之情,壅而不通;天下之弊,由是而积。孝宗晚年,深感有慨于斯,屡召大臣于便殿,讲论天下事。方将有为,而民之无禄,不及睹至治之美,天下至今以为恨矣。
惟陛下远法圣祖,近法孝宗,尽铲近世壅隔之弊。大臣三日或五日一次起居,侍从、台谏各一员上殿轮对;诸司有事咨决,上据所见决之,有难决者,与大臣面议之;不时引见群臣,凡谢恩辞见之类,皆得上殿陈奏。虚心而问之,和颜色而道之,如此,人人得以自尽。陛下虽身居九重,而天下之事灿然毕陈于前。外朝所以正上下之分,内朝所以通远近之情。如此,岂有近时壅隔之弊哉?唐、虞之时,明目达聪,嘉言罔伏,野无遗贤,亦不过是而已。
【注】①路寝:帝王正殿所在。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特视之,谢恩见辞特:只是,只不过
B.退适路寝听政适:恰好
C.方将有为,而民之无禄禄:福气
D.天下至今以为恨矣恨:遗憾
2.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明当时朝廷上下不通气的状况的一组是()
①上下之间,章奏批答相关接,刑名法度相维持而已。
②上特视之,谢恩见辞,惴惴而退。
③愚以为欲上下之交,莫若复古内朝之法。
④而民之无禄,不及睹至治之美,天下至今以为恨矣。
⑤今内朝未复,临御常朝之后,人臣无复进见。
⑥惟陛下远法圣祖,近法孝宗,尽铲近世壅隔之弊。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④⑥ D.③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朝中叶,皇帝不过问政事,君臣互相见面,只在皇上临朝的短时间内。上下之间,只不过靠奏章、批答互相关联,针对这一情况,王鏊写了本文上奏皇帝。
B.文章认为,明朝重大朝会在奉天殿,平日朝奏在奉天门,只是一直以来缺少内朝制度,以致上下之间的意见阻塞不通;天下的弊病,因此积累起来。
C.文章提出,希望大臣常问皇帝起居,侍从等轮流回答咨询,各部门有事不易决断的君臣当面讨论解决,群臣上殿陈奏,都能毫无保留地说出自己的意见。
D.文章引经据史,条理分明,尖锐地指出君臣之间间隔不通的危害,切中时弊;提出恢复内朝亲政的办法,希望借此改变朝廷上下不通气的现状。
4.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交则泰,不交则否,自古皆然,而不交之弊,未有如近世之甚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无他,地势悬绝,所谓堂上远于万里,虽欲言无由言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惟陛下远法圣祖,近法孝宗,尽铲近世壅隔之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唐河店妪传
[宋]王禹偁
唐河店,南距常山郡七里,因河为名。平时虏至店饮食游息,不以为怪;兵兴以来,始防捍之,然亦未甚惧。
端拱中,有妪独止店上。会一虏至,系马于门,持弓矢,坐定,呼妪汲水。妪持绠缶趋井,悬而复止。因胡语呼虏为王,且告虏曰:“绠短不能及也,妪老力惫,王可自取之。”虏乃系绠弓杪,俯而汲焉。妪自后推虏堕井,跨马诣郡。马之介甲具焉,鞍之后复悬一彘首。常山吏民观而壮之。噫!国之备塞,多用边兵,盖有以也:以其习战斗而不畏懦矣。一妪尚尔,其人可知也。
近世边郡骑兵之勇者,在上谷曰“静塞”,在雄州曰“骁捷”,在常山曰“厅子”①。是皆习干戈战斗而不畏懦者也。闻虏之至,或父母辔马,妻子取弓矢,至有不俟甲胄而进者。顷年②胡马南下,不过上谷者久之,以“静塞”骑兵之勇也。会边将取“静塞”马分隶帐下以自守,故上谷不守。
今“骁捷”、“厅子”之号尚存,而兵不甚众,虽加召募,边人不应,何也?盖选归上都离失乡土故也又月给微薄或不能充所赐介胄鞍马皆脆弱羸瘠不足御胡其坚利壮健者悉为上军所取及其赴敌则此辈身先宜其不乐为也。
诚能定其军,使有乡土之恋;厚其给,使得衣食之足;复赐以坚甲健马,则何敌不破!如是得边兵一万,可敌客军五万矣。谋人之国者,不于此而留心,吾未见其忠也。
故因一妪之勇,总录边事,贻于有位者云。
注:①静塞、骁捷、厅子:皆为当时地方武装的徽号。②顷年:近年。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有妪独止店上止:制止 |
B.绠短不能及也及:及时 |
C.常山吏民观而壮之壮:强壮 |
D.诚能定其军诚:如果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会一虏至,系马于门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
B.以其习战斗而不畏懦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
C.因胡语呼虏为王何为其然也 |
D.厚其给,使得衣食之足汝其善抚之 |
下列各句,都能反映边民“勇悍”的一组是
①不以为怪 ②王可自取之
③自后推虏堕井 ④常山吏民观而壮之
⑤父母辔马,妻子取弓矢 ⑥不俟甲胄而进
A.③⑤⑥ | B.②③⑥ | C.①④⑥ | D.①③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唐河店一老妇遇辽兵,辽兵让其汲水,老妇故意说井绳长度不够,骗得辽兵亲自打水,辽兵跌倒,老妇把他推入井中。 |
B.虽然辽宋交兵不断,但因“静塞”骑兵非常勇猛,上谷自始至终固若金汤。 |
C.作者认为重新巩固边防的方法应该是稳定军队,厚待士卒,并且配之以坚甲健马,如此则边防无忧。 |
D.作者写作此文意在向当政者进谏边防守卫策略,同时请求当政者对唐河店老妇的英勇行为进行表彰。 |
断句及翻译。
(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盖选归上都离失乡土故也又月给微薄或不能充所赐介胄鞍马皆脆弱羸瘠不足御胡其坚利壮健者悉为上军所取及其赴敌则此辈身先宜其不乐为也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国之备塞,多用边兵,盖有以也。
②故因一妪之勇,总录边事,贻于有位者云。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