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商业的发展,唐朝在货币金融方面有重要的进步,主要表现在( )
| A.出现了股份公司和证券交易 |
| B.出现柜坊和飞钱 |
| C.政府设置机构管理货币存放和借贷 |
| D.邸店成为我国最早的金融机构 |
某条约签订后,清廷希望再开谈判,以免除关税为代价,换取外族放弃公使驻京、江河通路、内地游历和归还广东省城。这从本质上反映了清政府()
| A.以关税作为谈判的重要筹码 | B.重视维护国家主权与尊严 |
| C.对“贸易立国”缺乏清醒认识 | D.竭力保全华夷之间的樊篱 |
历史学家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说:“那时候,天下滔滔,多是泥古而顽梗之人……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他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对这段话解读正确的是()
| A.认为科学技术是历史进步的决定性因素 | B.这一说法体现了阶级分析的方法 |
| C.强调评价历史事物应从具体的历史环境出发 | D.肯定“中体西用”是合乎历史规律的 |
对于朱熹的“格物致知”的理解,下列说法最正确的是()
| A.在学习研究中探索自然界万物发展变化的道理 | B.通过实际接触研究认识事物的客观真理 |
| C.通过接触事物体认知识、感知理并融会贯通 | D.通过实践得出真知 |
人们说湖南人的性格特别“坚毅果敢、坚忍不拔”。有一湘人身为一介书生,在参加抗清斗争失败后隐姓埋名,以“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的气概和抱负,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学术研究,终写成等身著作。这位人士是()
| A.魏源 | B.黄宗羲 | C.顾炎武 | D.王夫之 |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和法国国王路易十四都曾发出这样的感叹:“中国科举制度是世界各国中所用以选取真才之最古最好的制度。”甚至称之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从时代发展的角度来看,当时该“发明”的着眼点在于()
| A.抑制门阀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 B.弘扬儒学正统,约束官吏言行 |
| C.防范武将专权,完善官僚体制 | D.强化君主专制,培养忠臣顺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