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王俭,字仲宝,生而僧绰遇害,为叔父僧虔所养。幼笃学,手不释卷。宾客或相称美,僧虔曰:“我不患此儿无名,正恐名太盛耳。”乃手书崔子玉《座右铭》以之。
升明二年,为长史兼侍中,父终此职,固让。先是齐高帝为相,欲引时贤参赞大业。俭素知帝雄异,后请言于帝曰:“功高不赏,古来非一,以公今日位地,欲北面居人臣,可乎?”帝正色裁之,而神采内和。时客有姓谭者,诣俭求官,俭谓曰:“齐桓灭谭,那得有君?”答曰:“谭子奔莒,所以有仆。”俭赏其善据,卒得职
高帝践祚,与俭议佐命功臣,从容谓曰:“卿谋谟之功,莫与为二,卿止二千户,意以为少。”俭曰:“昔宋祖创业,佐命诸公,开国不过二千。以臣比之,唯觉超越。”上笑曰:“张良辞侯,何以过此!”
建元元年,改封南昌县公。时都下舛杂,且多奸盗,上欲立符伍,家家以相检括。俭谏曰:“京师翼翼,四方是凑,必也持符,于事既烦,理成不旷,谢安所谓‘不尔何以为京师’。”乃止。是岁,有司奏定郊殷之礼,俭以为:“宜以今年十月殷祭宗庙,自此以后,五年再殷祭。二年正月上辛,有事南郊,即以其日还祭明堂,又用次辛飨祀北郊,而并无配。”从之。
初,宋明帝紫极殿珠帘绮柱,饰以金玉,江左所未有。高帝欲以其材起宣阳门,俭与褚彦回及叔父僧虔联名表谏,上手诏酬纳。宋世,宫门外六门城设竹篱。是年初,有发白虎樽言“白门三重门,竹篱穿不完”。上感其言,改立都墙。俭又谏,上答曰:“吾欲后世无以加也。”朝廷初基,制度草创,俭问无不决。上每曰:“《诗》云‘惟岳降神,生甫及申’,今天为我生俭也。”其年固请解选,见
五年,俭即本号开府仪同三司,固让。六年,重申前命。先是诏俭三日一还朝,尚书令史出外咨事,上以往来烦数,诏俭还尚书下省,月听十日出外。俭启求解选,上不许。七年,上表固请,见许,改领中书监,参掌选事。其年疾,上亲视。薨,年四十八。
俭寡嗜欲,唯以经国为务,车服尘素,家无遗财。手笔典裁,当时所重。
(选自《南史·列传第十二》,有删改)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乃手书崔子玉《座右铭》以之贻:赠送
B.后请言于帝间:间谍
C.其年固请解选,见许:允许
D.上亲视临:前往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父终此职勇气闻于诸侯
B.卒得职积土成山,风雨兴
C.上表固请见犯死,重负国
D.当时所重吾属今之虏矣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俭幼年时就十分喜欢学习。因父亲早逝,王俭由叔父抚养长大,面对宾客的称赞,叔父担心他以后会名声太大。
B.王俭富有远见。齐高帝任宰相时,王俭想召集当时的才俊协助齐高帝夺取天下,并暗中进言齐高帝,说他已难为人臣。
C.王俭多次进谏都被皇帝采纳。齐高帝曾想立符伍制度被王俭劝止了,有司制定郊殷之礼时,王俭的意见也被采纳了。
D.王俭为官清正廉洁。王俭出行朴素,家无余产,生前只把治理国家作为要务,深得皇帝的信赖,并被当时的人敬重。

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客有姓谭者,诣俭求官,俭谓曰:“齐桓灭谭,那得有君?”
(2)昔宋祖创业,佐命诸公,开国不过二千,以臣比之,唯觉超越。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翟銮,字仲鸣,举弘治十八年进士。嘉靖中,累迁礼部右侍郎。六年春,廷推阁臣。帝意在张孚敬,弗与。命再推,乃及銮。中贵人多誉銮者,帝遂次用之。杨一清以銮望轻,请用吴一鹏、罗钦顺。帝不许,命銮入直文渊阁。銮初入阁,一清辅政,既而孚敬与桂萼入,銮皆谨之。孚敬、萼皆以所赐银章密封言事,銮独无所言。诘之,则顿首谢曰:“陛下明圣,臣将顺不暇,何献替之有。”帝心爱之。一清、萼、孚敬先后罢,銮留独政者两月。其后李时入,位居銮上,銮亦无所怫。帝数召时、銮入见,尝问:“都察院拟籍谷大用资产,当乎?”时曰:“所拟不律。”銮曰按律籍没止三条谋反叛逆及奸党耳不合三尺法何以信天下帝曰:“大用乱政先朝,正奸党也。”銮曰:“陛下,即天也。春生秋杀,何所不可。”帝卒从重拟。丁生母忧归。服阕,久不召。夏言居政府,銮与谋召己。会帝将南巡,虑塞上有警,议遣重臣巡视,言等因荐銮充行边使。二十一年,言罢,銮为首辅,进少傅、谨身殿。严嵩初入,銮以资地居其上,权远出嵩下,而嵩终恶銮,不能容。会銮子汝俭、汝孝同举二十三年进士,嵩遂属给事中劾其有弊。帝怒,下吏部、都察院。銮疏辨,引西苑入直自解。帝益怒,勒銮父子为民,而下主考及乡试主考诏狱,并杖六十,褫其官。銮初辅政,有修洁声。中持服家居,至困顿不能自给。其用行边起也,诸边文武大吏俱櫜鞬郊迎,恒恐不得当銮意,馈遗不赀。事竣,归装千辆,用以遗贵近,得再柄政,声誉顿衰。又为其子所累,讫不复振。逾三年卒,年七十。(节选自《明史·翟銮传》)
[注]①献替,即献可替否,给君主提出建议。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帝遂逾次用之逾:按照。
B.銮皆谨事之事:服事。
C.銮留独秉政者两月秉:执掌。
D.所拟不中律中:符合。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銮曰/按律籍没止/三条/谋反/叛逆及奸党耳/不合三尺法/何以信天下/
B.銮曰/按律籍没止/三条/谋反叛逆及奸党耳/不合/三尺法何以信天下/
C.銮曰/按律/籍没止三条/谋反/叛逆及奸党耳/不合三尺法/何以信天下/
D.銮曰/按律/籍没止三条/谋反叛逆及奸党耳/不合/三尺法何以信天下/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翟銮受人赞誉,得到皇帝的重用。廷推阁臣时,皇帝意在张孚敬,但群臣不赞成,皇帝要求再次推荐,翟銮得以被任用,后入直文渊阁。
B.翟銮为人谦抑,对皇帝多有顺从。李时后入阁,地位却高过他,他没有不满;查抄谷大用资产一事,他始终赞同皇帝看法,认为可以重惩。
C.翟銮地位虽高,仍遭到严嵩打击。他作首辅大臣时,两个儿子一同考中进士,严嵩指使别人借此弹劾他营私舞弊,以致他们父子被勒为民。
D.翟銮有修洁声,但未能始终如一。他在居家守丧时,贫困到了不能自给的地步;被起用为行边使后,接受文武官员的馈赠多得无法计数。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诘之,则顿首谢曰:“陛下明圣,臣将顺不暇,何献替之有。”
(2)事竣,归装千辆,用以遗贵近,得再柄政,声誉顿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一)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①。”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②。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③也,自经于沟渎④而莫之知也。”(《论语·宪问篇十七》)
(二)子夏日:“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⑤。”(《论语·子张篇十-》)
【注】①齐桓公与公子纠是兄弟,桓公夺得君位,杀了公子纠,管仲是公子纠的家臣,没有自杀殉主,而此后辅佐桓公。②我们都将像野蛮不开化的夷狄一样。③谅:像普通百姓一样遵守信用。④为小节而自杀在山沟里。⑤大德、小德:指大节、小节。闲:木栏,这里指界限、范围。
(1)这两则材料共同阐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2)你赞同这个道理吗?请就此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和认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公孙龙,六国时辩士也。疾名实散乱,假物取譬,谓白马为非马也。
孔穿,孔子之也。穿与龙会。穿谓龙曰:“臣居鲁侧闻下风高先生之智说先生之行愿受益之日久矣乃今得见然所不取先生者独不取先生之以白马为非马耳。请去白马非马之学,穿请为弟子。”
公孙龙曰:“先生之言悖矣。龙之学,以白马为非马者也。使龙去之,则龙无以教;无以教而乃学于龙也者,悖。
“且白马非马,乃仲尼之所取,先生修儒术而非仲尼之所取,欲学而使龙去所教,则虽百龙,固不能当前矣。”孔穿无以应焉。
公孙龙曰:“先生之所以教龙者,似齐王之谓尹文也。齐王之谓尹文曰:‘寡人甚好士,以齐国无士,何也?’尹文曰:‘愿闻大王之所谓士者。’齐王无以应。尹文曰:‘今有人于此,事君则忠,事亲则孝,交友则信,乡则顺,有此四行,可谓士乎?’齐王曰:‘善!此真吾所谓士也。’尹文曰:‘王得此人,肯以为臣乎?’王日:‘所愿不可得也。’
“是时齐王好勇。于是尹文曰:‘使此人于广众大庭之中,见侵侮而终不敢斗,王将以为臣乎?’王曰:‘钜士也?见侮而不斗,辱也!辱则寡人不以为臣矣。’尹文曰:‘唯见侮而不斗,未失其四行。是人失其四行,其所以为士也然。而王一以为臣,一不以为臣,则向之所谓士者,乃非士乎?’齐王无以应。
“尹文日:‘今有人君,将理其国,人有非则非之,无非则亦非之;有功则赏之,无功则亦赏之,而怨人之不理也,可乎?’齐王日:‘不可。’尹文曰:‘臣观下吏之理齐,齐方若此矣。’王曰:‘寡人理国,信若先生之言,人虽不理,寡人不敢怨也。意未至然与?’
“尹文曰:‘言之敢无乎?王之令曰:“杀人者死,伤人者刑。”人有畏王之令者,见侮而终不敢斗,是全王之令也。而王曰:“见侮而不斗者,辱也。”谓之辱,非之也。无非而王非之,故因除其籍,不以为臣也。不以为臣者,罚之也。此无非而王罚之也。且王辱不敢斗者,必荣敢斗者也;荣敢斗者,是而王是之,必以为臣矣。必以为臣者,赏之也。彼无功而王赏之。王之所赏,吏之所诛也;上之所,而法之所非也。赏罚是非,相与四谬,十黄帝,不能理也。’齐王无以应。
“故龙以子之言有似齐王。子知难白马之非马,不知所以难之说,以此,犹好士之名,而不知察士之类。”
(选自《公孙龙子·迹府》,有删减)
【注】公孙龙:战国时期人,名家的代表人物,其主要著作为《公孙龙子》,提出了“白马非马”等论点。“白马非马”即白马不是普通所说的马。主要研究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以及事物的共性和个性所具有的内在矛盾,最后得出违背常理的结论。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穿,孔子之也裔:后代
B.交友则信,乡则顺处:相处
C.言之敢无乎说:根据
D.上之所,而法之所非也是:肯定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疾名实散乱凌万顷茫然
B.唯见侮而不斗,未失其四行 尽吾志而不能至者
C.十黄帝,不能理也趣舍万殊,静躁不同
D.所愿不可得也逝者如斯,未尝往也

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臣居鲁侧/闻下风/高先生之智说/先生之行愿/受益之日久矣/乃今得见然/所不取先生者/独不取先生之以白马为非马耳
B.臣居鲁侧/闻下风/高先生之智/说先生之行愿/受益之日久矣/乃今得见然/所不取先生者/独不取先生之以白马为非马耳
C.臣居鲁/侧闻下风/高先生之智/说先生之行/愿受益之日久矣/乃今得见/然所不取先生者/独不取先生之以白马为非马耳
D.臣居鲁/侧闻下风/高先生之智说/先生之行愿/受益之日久矣/乃今得见/然所不取先生者/独不取先生之以白马为非马耳

下列各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孙龙是先秦时能言善辩的一个名士,他提出了“白马异于马”的学术观点,而且他认为自己的学术成就主要在这个方面。
B.孔子的后人孔穿对公孙龙非常仰慕,想拜他为师,但孔穿拜师的前提条件是公孙龙必须放弃“白马异于马”这个观点。
C.文章中公孙龙借齐王与尹文的对话,取譬喻理,旨在论证孙穿熟习儒术却否认“白马异于马”的观点是荒谬的,是不符合逻辑的。
D.孙穿质疑公孙龙的“白马异于马”的观点,他认为公孙龙无非是喜好“士”的名称,却不能真正辨别“士”的概念的类别。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先生之所以教龙者,似齐王之谓尹文也。
(2)钜士也?见侮而不斗,辱也!辱则寡人不以为臣矣。
(3)今有人君,将理其国,人有非则非之,无非则亦非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中三个“□”是为考查而设),完成后面小题。
僧圆泽传
苏轼
洛师惠林寺,故光禄卿李憕居第。禄山陷东都,憕□居守死之。子源,少时以贵游子,豪侈善歌闻于时,及憕死,悲愤自誓,不仕、不娶、不食肉,居寺中五十余年。
寺有僧圆泽富而知音源与之游甚密促膝交语竟日人莫能测。一日相约游蜀青城峨嵋山,源欲自荆州溯峡,泽欲取长安斜谷路。源不可,曰:“吾已绝世事,岂可复道京师哉!”泽默然久之,曰:“行止固不由人。”遂自荆州路。
南浦,见妇人锦裆负瓮而汲□,泽望而泣曰:“吾不欲由此者,为是也。”源惊问之,泽曰:“妇人姓王氏,吾当为之子,孕三岁矣!吾不来,故不得乳。今既见,无可逃者,公当以符咒助我速生。三日浴儿时,愿公临我,以笑为信。后十三年,中秋月夜,杭州天竺寺外,当与公相见。”源悲悔,而为具沐浴易服,至暮,泽亡而妇乳。三日往视之,儿见源果笑,具以语王氏,出家财,葬泽山下。源遂不行,反寺中,问其徒,则既有治命矣!
后十三年,自洛适吴,赴□约。至所约,闻葛洪川畔,有牧童,扣牛角而歌之。曰:“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莫要论;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长存。”呼问:“泽公健否?”答曰:“李公真信士。然俗缘未尽,慎勿相近,惟勤修不堕,乃复相见。”又歌曰:“身前身后事茫茫,欲话因缘恐断肠;吴越山川寻已遍,回烟棹上瞿塘。”遂去,不知所之。
后二年,李德裕奏源忠臣子,笃孝。拜谏议大夫,不。竟死寺中,年八十。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舟南浦次:停靠,停留
B.源遂不果:成为事实
C.回烟棹上瞿塘却:但是
D.拜谏议大夫,不就:就任

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禄山陷东都,憕□居守死之
②见妇人锦裆负瓮而汲□
③自洛适吴,赴□约

A.①乃②也③其 B.①以②者③之
C.①乃②也③之 D.①以②者③其

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寺有僧圆泽/富而知音/源与之游/甚密/促膝交语/竟日人莫能测
B.寺有僧圆泽/富而知音/源与之游/甚密/促膝交语竟日/人莫能测
C.寺有僧圆泽富/而知音/源与之/游甚密/促膝交语竟日/人莫能测
D.寺有僧/圆泽富而知音/源与之游/甚密促膝/交语/竟日人莫能测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憕官居光禄卿,驻守洛阳惠林寺,安禄山攻陷洛阳,李憕守卫惠林寺,兵败而死,他的儿子李源耿耿于怀,发誓不做官。
B.李源践行不做官、不娶妻、不吃肉的誓言,很符合佛家修行的理念,是他和圆泽和尚十分投缘的信仰基础。
C.圆泽向李源介绍说自己注定是要做这个姓王的妇女的儿子,如果自己不来,这个妇女怀孕三年也不能哺乳。
D.圆泽迁就李源时感叹“一个人的命运真是由不得自己呀!”他已经知道自己此行必然死在路上。

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吾已绝世事,岂可复道京师哉!
②今既见,无可逃者,公当以符咒助我速生。
(2)圆泽和李源可以说是莫逆之交,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请举出3处。

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①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②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
在孔子、孟子看来,怎样的人可以称为君子?如何才能成为君子?请综合上述材料,用自已的话回答。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