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1925年3月20日,俄国革命家马林在一篇文章中说:“孙中山在法文月刊《社会主义运动》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阐述中国革命的性质,提到他不期望资本主义式的繁荣,而希望看到‘新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的中国’。”这则材料(    )

A.证明孙中山的阶级属性发生改变
B.表明孙中山已完全接受中共革命主张
C.说明孙中山认为社会主义是中国的唯一出路
D.说明孙中山的革命策略有所调整
科目 历史   题型 选择题   难度 容易
知识点: 多民族政权的并立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1912~1919年间,中国民族资本的年平均增长率为6.11%,1920~1936年上升至8.02%。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不包括

A.国际国内环境相对稳定 B.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推动
C.列强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 D.政府推行有利的经济政策

下列各项所倡导的道德观不能反映近代中国发展潮流的是

A.“中国言义,虚文而已。西洋言利,却自有义在。……鹜其实则两全。”(《郭嵩焘日记》)
B.“君臣父子,上下尊卑,秩然如冠履之不可倒置。”(曾国藩《讨粤匪檄》)
C.“损人利己非也,损己利人亦非;损下益上非也,损上益下亦非。”(严复《天演论》)
D.“道德之为物,应随社会为变迁,随时代为新旧。”(陈独秀《答淮山逸民》)

清政府“预备立宪”期间批准的《各省咨议局章程及议员选举章程》规定,咨议局“钦遵谕旨,为各省采取舆论之地”。而主导各省咨议局的立宪党人则认为“咨议局为决议机关,与督抚立于对等地位”。二者的分歧反映了

A.统治者革命与改良之争 B.资产阶级内部的政体之争
C.咨议局职权大小之争 D.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争

明朝在北京、南京两座城市设置五城兵马司,其“职专防察奸宄,禁捕贼盗,疏通沟渠,巡视风火”,规定一旦发现街道损坏、沟渠壅塞或城墙坍塌,就要立即通知有关部门修缮;如遇火灾,还要立刻领兵救灾。据此推断,明代重视京城的

A.民生建设 B.市政管理 C.危机管控 D.社区自治

一个时代的士人所共有的价值取向和精神状态即为“士风”。唐朝前期,士人常思济苍生、安社稷,参政热情空前高涨,反映出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推动这种“士风”形成的因素有
①政治相对开明②庶族士人崛起③科举制度兴起④内忧外患频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