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勺在《泊宅篇》中载:“七闽地狭瘠而水源浅远……垦山陇为田,层起如阶级,然每远引谷水以灌溉,中涂必为之铠(碾米用的石磨),下为碓米。”材料反映当时福建( )
①土地制度以小农土地私有制为主
②向山要田,山区梯田多
③能将低海拔处的水引往高海拔处
④已经懂得综合利用水资源
A.①② | B.②③ | C.②④ | D.③④ |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的最初十年,最不可能出现在山东半岛的旗帜是
A.日本海军军旗 | B.德意志三色旗 | C.义和团的旗帜 | D.五色旗 |
“朦朦胧胧张眼一瞧,黑暗里突然突出一线红。这是什么?——原来是北极下来的新潮,由近东卷到远东”,这是民国七年刘大白写的《红色中华》中的几句诗,它的创作背景是
A.五![]() |
B.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 |
C.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 | D.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兴 |
法国史学家布罗代尔在《文明史纲》中写道:“所有文明都通过贸易和外来者的激励作用得到了丰富。”以下历史现象支持上述观点的是
A.希腊民主政治的形成 | B.罗马万民法的出现 |
C.隋唐科举制度的建立 | D.晚清新思潮的萌发 |
政府一面让出洋幼童学习西方语言、文化、科技等知识,一面要求幼童学习汉语和四书五经、天朝例律、圣谕广训,向他们灌输三纲五常等中国传统道德观念。这表明政府主张
A.西学中源 | B.中体西用 | C.君民共主 | D.道德救国 |
民族的反思,是在遭遇极大的困难中产生的。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学习西方。第二次则是反思何以学了西方仍然失败。其中的“第二次反思”付诸政治实践开始于
A.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 B.甲午中日战争后 |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 | D.抗日战争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