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政治民主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代希腊的民主与今天西方的民主不能完全相提并论。在雅典,城邦的所有公民都有可能亲自参加选举和表决……
——许海山主编《欧洲历史》
材料二 德国著名法学家耶林在其著作《罗马法的精神》一书中说:“罗马帝国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第三次以法律。而第三次征服也许是其中最为平和、最为持久的征服。”
材料三 英国民主政治建立发展简要进程
1688年光荣革命,通过妥协不流血的和平手段,推翻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
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在继承《大宪章》限制王权的基础上,明确了议会主权,国家主权的重心从国王转到议会。
1701年《王位继承法》进一步限制王权。18世纪中叶责任内阁制形成。英王统而不治。
1832年、1867年和1884年英国三次议会改革。民主制日趋完善。
材料四 “民国”之取代自秦始皇以来两千多年的“帝国”,是近代中国社会内在矛盾发展的结果,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变化。它抉破了历代王朝的更迭机制,否定了整个皇权体制,因而也触动了传统社会的各条神经,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指出古代希腊民主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2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从表现形式和适用范围两个角度,概括古代罗马法的发展趋势,并分析上述趋势出现的原因。(8分)
(3)概括材料三英国在代议制民主政治确立过程中呈现出的特点。(4分)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民国”为近代中国社会带来的“前无古人的变化”。(6分)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英国内战 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民国初年新注册的工厂数(不包括矿山)(单位:家)

年份
民国元年
二年
三年
四年
五年
六年
七年
八年
工厂数
17
37
37
50
33
34
29
23

——中华民国农商部的统计
材料二:1914年在中国的外商、华商棉纺织厂平均纱锭数


每厂平均纱锭数
外商企业
51664/厂
华商企业
23686/厂

——汪敬虞《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提供的统计数字
材料三:1916年在中国的外商、华商煤矿情况(单位:%)


年产百万吨以上
年产10万~99万吨
年产1万~9万吨
年产1万吨以下
外商企业
100
88.5
41.1
0
华商企业
0
11.5
59.9
100

——汪敬虞《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提供的统计数字
材料四:1919年全国注册工厂的情况(单位:家)

江苏
直隶
浙江
广东
山东
福建
奉天
湖北
陕西
黑龙江
广西
其他各省
155
45
42
33
31
20
19
19
3
3
1
0

——陈真《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提供的统计数字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估计当时中国民族工业的情况,并简要分析出现这一情况的原因。
(2)据材料二、三、四,说明我国民族工业当时在其发展上的弱点。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鸿章窃以为天下事穷则变,变则通。中国士大夫沉浸于章句小楷之积习,武夫悍卒又多粗蠢而不加细心,以致用非所学,学非所用……鸿章以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我专设一科取士,士终身悬以为富贵功名之鹄,则业可成,业可精,而才亦可集。”
——《江苏巡抚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原函》
材料二:曾国藩说:“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
材料三:“立国之道,尚礼仪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欲求之声,必求忠信之人;欲谋自强,必谋礼仪之士。”——大学士倭仁的奏折
请回答:
(1)归纳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三的不同之处。
(2)归纳材料二和材料三的相同之处。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述三则材料所属的政治派别,并对其思想主张进行简要评述。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843年与1858年进口棉花及棉纺织品税率比较表

货物
单位
1843年的税率(%)
1858年的税率(%)
棉花

6.54
5.72
印花布

14.25
4.98
袈裟布

10.68
4.98
棉纱

6.94
4.86

材料二: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洋棉每百斤需洋33元,印度棉亦在30元内外,而华棉每百斤仅需12~13元,多至17~18元而止。故近年洋船回国,多购中国棉花,压载出口”。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2)材料二反映了当时的什么历史现象?
(3)综合材料一、二,说明中国社会经济上的巨大变化。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从总体上看,1830~1848年英国工人阶级的状况,明显要比法国糟糕。”天空被烟雾笼罩,脸色苍白的人匆匆穿行于乌烟瘴气之中,连外国游客都为此感到担忧。但是,英国控制着100万马力的蒸汽机,依靠1700多万枚机器纺锤,每年生产出200万码棉布,挖掘了数量达5000万吨的原煤。英国的棉布销量是美国的两倍、法国的四倍,生铁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一半以上。英国实际上已成为“世界工厂”。——霍布斯鲍姆
材料二:虽然人均收入有了明显的提高,可是富人的收益要明显的大于穷人。拿手织机工来说,在工业革命刚开始时,工人的境况不错,可是后来无论是他们的工资还是就业机会都急剧变化。——《英国社会史》
材料三:自工业革命开始以来,人们一直在以矿物燃料的形式,把各种形态的矿物从地下开采出来,经过燃烧之后转化为热量、水蒸气、二氧化碳等其他气体,并释放出来。……使全球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的体积比节节上升。——《历史焦点》
请回答:
(1)依据以上材料评价工业革命的各方面的影响。
(2)从以上影响中可以得出什么经验教训?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不断扩大的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这些工业所加工的,已经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来自极其遥远的地区的原料;它们的产品不仅提供本国消费,而且提供全世界各地消费。
——《共产党宣言》
材料二:大洋洲有我们的牧羊场;阿根廷和北美西部草原上有我们的羊群;秘鲁送来它的白银;南非和澳大利亚的黄金流向伦敦;印度和中国人为我们种茶,而且我们的咖啡、白糖和香料种植园遍布东印度群岛。
——19世纪中期一位英国经济学家的记述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明资本主义列强在全球扩张的目的是什么?
(2)材料一、二反映了当时世界经济的什么特点?
(3)由材料二可以看出当时英国的世界地位如何?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