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备,乃国之重器。装备制造业能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提供生产技术装备,是制造业的核心。建立起强大的装备制造业,是提高中国综合国力,实现工业化的根本保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请在图中绘出曲线图: 2010年增长32.2%,2011年增长15.6%,2012年增长6.9%,2013年增长7.7%)
注:2013年我国装备制造业产值规模突破20万亿元,年均增长17.5%,占全球装备制造业的比重超过1/3,稳居世界首位且多数装备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但很多高端设备仍需要进口。
(1)概述材料一显示的经济信息。
材料二:支持中国装备“走出去”,推进国际产能合作,能使我国对外贸易从“大进大出”转向“优进优出”,形成开放型经济新格局,增强国际竞争力。2015年1月28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中国装备“走出去”。会议确定,一要大力整合行业资源,创新对外合作模式,探索采取合资、公私合营等投资运营方式。二是针对国际市场需要,支持企业利用国内装备在境外建设上下游配套的生产线,实现产品、技术和合规标准“走出去”。三是支持企业境外并购、建立海外研发中心等,提高跨国经营能力。四是完善支持政策,持续推进简政放权,让企业“放开手脚闯世界”。
(2)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相关知识,分析说明应如何加快中国装备“走出去”。
材料三: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也很无奈。近年来,中国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有联想收购IBM等成功案例,也有上汽收购韩国双龙、斯里兰卡港口事件等挫折。除受到政治和意识形态等干扰外,“中国式”的思维方式与做事方法导致的文化冲突是企业“走出去”失败的主因。企业成功“走出去”要从文化融合开始,以包容的胸怀正确对待文化差异,努力融入当地社会,提炼企业核心价值观、管理理念,团结和吸引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构建与国际化战略相适应的企业文化。
(3)结合材料三,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中国企业成功“走出去”要从文化融合开始的依据。
材料一:“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这是胡锦涛同志引用过的一句著名古训,意在阐明我们党现在乃至将来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报告中,民生话题几乎贯穿始终,随处可以找到涉及民生的论述,普通百姓关注的教育、住房、收入分配等问题也是党和国家战略方针关注的焦点,真正体现了“忧民之忧”的要求。
结合材料一,从政治生活公民与国家关系的角度,谈谈你对“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的理解。
材料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于2011年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1000万套,中央财政专项补助资金将在2010年基础上增长70%以上,并要完成农村危房改造150万套。
结合材料二,运用政治生活的相关知识,说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做法的原因。
(10分)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日本国家馆“紫蚕岛”在设计上采用了环境控制技术,使得光、水、空气等自然资源被最大限度地利用。展馆外部透光性高的双层外膜配以内部的太阳能电池,可以充分利用太阳能资源;展馆内使用循环式呼吸孔道等最新技术。西班牙国家馆建筑面积达8 500平方米,由万千柳条纺织而成。展馆内部建筑材料主要使用竹子和半透明纸,顶部能利用太阳能,从而起到节能效果。瑞士国家馆外墙由半透明铝网结构的帷幕覆盖,帷幕从20米的高处悬垂下来,上面不规则地分布着1.1万块发光元件。这些元件由包含敏化太阳能电池的环保生物树脂制成,使整个展馆的外墙呈现一种动态闪光的视觉效果。这种帷幕用大豆纤维制成,既能发电,又能在展出结束后被天然降解,可谓独具匠心。
运用经济生活有关知识说明这些建筑设计和理念对我国发展经济有什么启示?
(12分)材料一 2010年5月21日,重庆黑社会的保护伞原重庆司法局局长文强二审被宣判死刑后,数十名市民在法院外拉起“判处文强死刑,法律万岁”的横幅,并放起鞭炮以示庆祝。在二审之前文强提出希望法院考虑他多年来为国家作出的贡献,给他留一条命。
材料二 文强在担任重庆市公安局副局长期间利用职务便利为他人谋取不正当利益,严重损害国家工作人员职务廉洁性,对重庆公安队伍建设造成极大损害;身为政法部门领导干部他不履行打击查处违法犯罪活动的法定职责,却长期收受黑社会性质组织贿赂,致使黑社会性质组织长期实施违法犯罪活动,造成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
结合材料,运用公民的政治权利与义务的知识回答:为什么说“判处文强死刑,法律万岁”?
(10分)近日,央视连续曝光“紫砂壶真相”:部分紫砂茶具是用普通泥加化工原料染色制作,有毒,对人体神经系统有害,还可致癌。由于制壶者职称级别的高低影响着紫砂壶的市场价格,于是,一些人通过虚假职称为“化工壶”增加身价和卖点,牟取高额利润。而深陷“紫砂门”事件的商家却设定种种障碍拒绝给消费者退货,引起消费者不满。
运用市场经济有关知识,你如何看待紫砂壶行业存在的问题并请谈谈如何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国家财政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据此回答
(1)国家如何运用财政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
(2)在经济过热、物价上涨、经济运行主要受供给能力制约时,政府如何运用财政稳定物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