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繁荣发展的新动能,蕴涵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伟力之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府要继续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从主导科技资源配置向注重市场监管、平台建设转变,建立鼓励创新创造的制度体系,发展创新型经济。通过财税金融政策、风险投资等方式,扶上马、送一程,帮助企业克服创业初期的艰难。完善市场规则,保护知识产权,打击盗版、造假等,形成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加强社会保障,给创新者以激励,给创造者以空间,给创业者以保障。营造鼓励探索、宽容失败和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氛围,加快完善包容创新的文化环境。
(1)结合材料一,运用《政治生活》相关知识,说明政府应如何建立鼓励创新创造的制度体系。
材料二: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38次提到“创新”,13次提到“创业”,2次专门提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下表是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关于推进“创新”的部分重要表述。根据要求,完成下表。
具体内容 |
体现的唯物辩证法道理 |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扩大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试点政策实施范围,推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科技人员创新活力不断释放 |
① |
要实施高端装备、信息网络、集成电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航空发动机、燃气轮机等重大项目,把一批新兴产业培育成主导产业 |
② |
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 |
③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火了一个概念——互联网+。互联网+,也就是智能互联网,被视为是继蒸汽机、电之后,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生产力工具,将给每个行业带来效率的大幅提升。Z省政府推出“电商换市”发展新战略,把电子商务作为重要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财政、税收等手段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把培育软件开发、网店设计、客服培训等电商服务企业作为发展电子商务的重要载体;建立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服务平台;建设电子商务产业园区,集中电子商务企业及物流、仓储、技术、金融等配套服务;针对退款退换、网络售假诈骗、发货迟缓等网购热点投诉问题,制定《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督管理办法》等法规,推进网络销售商品质量的抽检工作,依法强化监管执法,规范经营行为。
材料二:2014年11月,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浙江乌镇举行。这是中国举办的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的互联网大会。即以“互联互通共享共治”为主题,让网络空间法治化治理成为世界共识,也成为摆在各国面前的一道紧课题。日前,中央网信办等部门举办首届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开展“共建网络安全,共享网络文明”主题活动,目的也是在全社会强化网络安全风险意识,共同维护国家网络安全和网民合法权益。
(1)结合材料一,运用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的知识,分析网络消费对Z省经济发展的意义。
(2)结合材料二,说明我国国家机关应如何加强网络空间法治化治理。
我国迎来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时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当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经济增长的传统动力减弱,互联网成为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动力。为此,2013年底以来,国务院连续推出系列支持创业创新的政策措施,启动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鼓励高校毕业生开办网店。2015年,“众创”首次进入政府工作报告;国务院发布《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并设立400亿元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加快构建众创空间,推动大众创新创业。
材料二:2014年3月以来,我国平均每天诞生1万多家企业,大批以信息网络技术为支撑的“创客”,不断催生出新的产业形态,颠覆着传统的制造和消费模式,乃至产业布局和投融资方式。2014年,全国科技企业孵化器数量超过1600家,在孵企业8万余家,就业人数175万;全国创业投资机构1000余家,资本总量超过3500亿元;全国近30万项技术成果通过技术市场转移转化。
(1)结合材料一,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政府为什么要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经济知识,分析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意义。
材料一:李克强总理在达沃斯年会的演讲中指出:中国发展至今,需要更加广阔的市场、更加深入的国际合作以及更加良好的国际氛围。中国希望同所有负责任的国家一道构筑世界新秩序,而非对别国构成威胁。对此,有国外评论称赞李克强的达沃斯之行,向世界传递出了一股促进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的“正能量”,再次奏响了新一轮“中国好声音”。
材料二:2014年10月29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成立30周年纪念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成立30年来,为扩大对外文化交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服务国家工作大局、增进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友谊,作出了重要贡献。希望认真总结经验,发挥民间往来优势,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推进人类各种文明的交流交融、互学互鉴中,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维护世界和平。
(1)结合材料一,运用国际社会的有关知识,说明李克强总理在达沃斯年会演讲中发出“中国好声音”的主要依据和道理”。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创新的途径”的有关知识,阐明我们国家对待文化交流应持有的态度。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重大战略构想。参加2015年两会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纷纷就如何加强“一带一路”建设献计献策。
材料一: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赵丰建议:
掌握遗产资源,夯实丝路认知——主动组织“一带一路”上的丝绸文化遗产调查,掌握丝绸文化遗产资源;用文物、图像、文献实证的丝绸史实勾划一幅权威的丝绸之路,夯实丝绸之路中丝绸的话语权。
抓住重点项目,保护丝路遗产——充分利用我国在纺织品文物保护修复方面的技术力量,推出“一带一路”出土丝绸文物及相关遗址的技术研究和保护项目。
做好展示平台,传播丝绸文化——充分利用丝绸之路沿线博物馆的陈列展示功能,主动对接国外著名博物馆进行展览交换,把以丝路之绸为主题的展览推向海外,传播中国丝绸文化。
传承丝绸技艺,开发丝绸产品——发挥“中国蚕桑丝织技艺”人类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作用,让丝绸文化遗产在今天的丝绸原产地得到生产性保护,建设蚕桑生态基地和丝绸特色小镇,集聚非遗传承人、民间工艺师、纤维艺术家、时尚设计师及相关企业,打造具有中国元素的丝绸特色产品,重振丝绸辉煌。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说明上述“建议”的依据。
材料二:全国政协委员、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建议:
敦煌莫高窟多年来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和可持续旅游发展方面做了积极探索,开展国际合作抢救珍贵文化遗产,并实施游客承载量控制,取得的成果和经验得到了国际高度认可,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实践最佳案例。敦煌莫高窟的保护与旅游发展模式应在“一带一路”沿线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发展方面进一步发挥示范引导作用。
(2)运用“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原理说明“一带一路”建设如何借鉴“敦煌莫高窟经验”?
(3)“一带一路”战略对我国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请你从唯物辩证法角度为我国如何利用机遇、迎接挑战提两条方法论建议。(4分)
(26分) 适应经济新常态,把握发展新动向。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0-2014年我国经济有关数据表
GDP增速(%) |
第三产业占GDP比重(%) |
科技进步对经济贡献率(%) |
|
2010年 |
10.3 |
43.24 |
50.9 |
2011年 |
9.4 |
43.10 |
51.0 |
2012年 |
7.8 |
44.6 |
51.7 |
2013年 |
7.7 |
46.1 |
52.2 |
2014年 |
7.4 |
48.2 |
53.1 |
(1)概括材料一中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特点。(6分)
材料二:2014年以来,某省适应经济新常态,采取一系列措施引领经济创新发展:按市场机制配置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削减342项省级行政审批事项;深化财税和投融资体制改革,省级财政发放生态补偿资金11579万元;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培育新兴产业和推动服务业跨越发展“三管齐下”;98%以上的省自主创新专项由企业牵头实施。
(2)分析材料二中某省所采取的改革措施的经济意义。(8分)
材料三:2014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深入分析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全面部署明年经济工作,尤其是对经济发展新常态做出系统性阐述,提出要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
《人民日报 》载文指出 :当下中国,执政党正在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在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都要高举改革开放旗帜,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正在成为新常态;敢于下深水、涉险滩,勇于破藩篱、扫障碍,推动中国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正在成为新常态;提高改革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既敢于出招又善于应招,做到“蹄疾而步稳”,正在成为新常态;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在整个改革过程中,都要高度重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发挥法治的引领和推动作用,确保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改革,正在成为新常态。
(3)结合材料三,说明中国共产党在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中是怎样有所作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