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这一理论,将时间和空间说成是绝对的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对这两种范畴的测量通常随着观察者的运动而改变。……对于门外汉来说,这些观点——通常用不能理解的数学公式解释——表明科学已经达到了能被人类所知的界限。”上述“理论”的主要意义是( )
A.开创了以实验为基础的近代科学 |
B.预见海王星存在的准确性 |
C.弥补经典力学对时空认识的不足 |
D.发现能量辐射的运动原则 |
北魏孝文帝颁布均田令是为了
A.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 B.促进了北方民族融合 |
C.恢复和发展经济 | D.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 |
战国时期,荀子游访秦国后,在《强国篇》中谈到:秦民风纯朴,官吏忠于职守,士大夫效忠公室,朝廷办事效率高。“故四世(自孝公起的四位国君)有胜,非幸也,数也。”荀子的观感说明
A.秦国四位国君很有作为,秦国的强盛是必然的 |
B.荀子把秦国军事上的胜利错误的归为偶然因素所致 |
C.由于秦国统治政策得当,其强盛成为形势发展的必然 |
D.封建经济发展是秦国强盛的根本原因 |
196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0周年,各界纷纷举行纪念活动。下列活动中最有可能发生的是
A.电影界放映《北国江南》、《早春二月》、《被爱情遗忘的角落》等优秀电影表示纪念。 |
B.音乐界邀请英国、美国摇滚乐队来华表演以示纪念 |
C.戏剧界举办现代京剧《红灯记》等样板戏演出周,开展纪念 |
D.科学界举办专题讲座,介绍西方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知识作为纪念 |
电影《高考1977》反映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考试。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下列场景在当时可能出现的是
A.教学楼上横幅:接受祖国挑选,为国家富强贡献力量 |
B.外景:考场门口悬挂着“改革开放送春风”的横幅 |
C.内景:考场后面张贴有“教育大革命”的标语 |
D.特写:作文题目“论‘科教兴国’” |
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1973袁隆平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2号”。这说明
A.“文化大革命”时期,“双百”方针仍得到贯彻 |
B.“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国科学技术各方面都领先于世界 |
C.党中央以科技和经济工作为中心,才能取得这些成就 |
D.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爱国和勤奋是取得这些成就的重要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