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从顺治至康熙初年,黄宗羲对清统治者怀着强烈的民族仇恨,不仅在行动上进行武装反抗,而且在《焚书》《明夷待访录》等著作中还进行激烈的批判。
康熙十七年(1678年),清廷议修《明史》,特开“博学鸿儒科”,以延揽人才。叶方蔼向康熙帝推荐黄宗羲。黄宗羲的弟子陈锡嘏当时在北京任职,代为力辞。黄宗羲闻知后即致书陈锡嘏表示感谢,说如果让他“待诏金马”,无异于“断送老头皮也”。
康熙十九年,黄宗羲年已七十一岁,徐元文(顺治十六年状元,官至户部尚书)在康熙帝面前举荐黄宗羲参与修史,康熙帝下旨浙江督抚“以礼敦请”,黄宗羲仍然托病力辞,却派遣自己的儿子黄百家到徐元文主持的明史馆去修史了。
康熙二十六年,黄宗羲在写给徐乾学(康熙九年探花,官至刑部尚书)的一封信中写道:今圣主特召,入参密务,古今儒者遭遇之隆,盖未有两。五百年名世,于今见之……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从顺治至康熙年间,黄宗羲对清廷的态度逐步发生了什么变化?
(2)根据材料,分析变化的主要原因。“从中国历史的发展来看”,黄宗羲对清廷态度的变化有什么现实意义?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有见于中国之政体不合于时势之所需,故欲以和平之手段,渐进之方法请愿于朝廷,俾倡行新政。
——孙中山1896年《伦敦蒙难记》
材料二革命、保皇两事决分两途,如黑白之不能混淆,如东西之不能易位,革命者志在扑满而兴汉,保皇者志在扶满而臣清,事理相反,背道而驰,互相冲突,互相水火,非一日矣。
——孙中山1900年《敬告同乡书》
材料三 1924年孙中山在回顾辛亥革命教训时提到,南京政府成立后,迫于形势,不得已而与反革命的专制阶级谋妥协。此妥协,实间接与帝国主义相媾和,遂为革命第一次失败之根源。
回答:结合时代背景,评述孙中山上述思想主张或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关于青苗法王安石为首的变法派)“人之困乏常在新陈不接之际,兼并之家乘其急发遥倍息,而贷者常苦于不得。……今通一路之有无,贵发贱敛,以广蓄积,平物价,使农人有以赴时趋事,而兼并不得乘其急。”
摘自《宋会要辑稿·食货》
材料二:司马光曰;“今言青苗之害者,不过谓使者(官员)骚动州县,为今日之患耳,而臣之所忧,乃在十年之外,非今日也。……今出钱贷民而敛其息,富者不原取,使者以多散(贷出)为功,一切抑配(即强制百姓向官借贷)。恐其逋负(拖欠),必令贫富相保,贫者无可偿,则散而亡四方;富者不能去,必责使代偿数家负,春算秋计,展转日滋,贫者既尽,富者亦贫,十年之外,百姓无复存矣。”
摘自《宋史·司马光传》
材料三:苏轼说:“以钱贷民,使出息二分,本以援救民之田,非为利也。然出纳之际,吏缘为奸,虽重法不可禁;钱入民手,虽良民不免非理之费,及其纳钱,虽富家不免违限。”
材料四:熙宁二年诏书,(青苗钱)务在优民,公家无所利其入。今乃乡村自第一等(富裕人家)而不皆(被迫)立借钱贯百,官借一千,令纳(归还)一千三百,则是观放息钱,与初“抑兼并,济困乏”之意绝相违戾,欲民信服,不可得也。
摘自《韩魏王家传》卷8
回答:
概括变法派和反对派关于青苗法争论的观点及反对派的阶级实质。评述反对派对青苗法的攻击。
阅读下列材料:
1898年9月16日,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率舰队护送援军在鸭绿江的大东沟登 陆;1 7日上午返航时,突然发现敌舰,丁汝昌当即下令迎敌,各舰响起了战斗的警报。 当时我方有镇远、定远两铁甲舰,致远、靖远、经远、来远、济远、平远、超远、扬威、广丙、广甲十兵轮,镇中、镇南两炮船,另有鱼雷艇四艘,计有大小舰船18艘,共31 000 吨。敌方有吉野、严岛、松岛、桥立、扶桑、千代田、秋津州、高千穗、浪速、赤诚、比睿、西京丸等战舰1 2艘,共38 000吨。北洋舰只轮机旧,航速慢,但有两舰吨位比较大,火力强,装甲厚;日本舰只式样新,航速快,但最大的舰只却只有4 000吨。双方舰队装备虽各有优点,但总的来说是敌强我弱。
——章开沅、陈辉《中国近代史》
请回答:
(1)根据上文,是中国还是日本的装备较为优胜?
(2)假设你是当时中国的将领,你会采用什么战略应战?
(3)甲午战争中国战败,你认为与战舰质量是否有关系?还有其他原因吗?试加以说明。
阅渎下列材料:
材料一 第念开仗以后,我胜,则法必添兵再战,我败,则尚可退回本境,法必不遽深入,亦尚不至于牵动大局,届时再徐议边界划守。
——一李鸿章《越事论》
材料二 以一外强中干之法夷,吞噬我疆土,堂堂中华不勤远略,不问其罪,转降心相从以就其和。使之此次得志,而效颦法者,必狺狺然环向而起,是款一法夷而转来无数法夷也。
——彭玉麟《力阻和议篇》
材料三 以北洋一隅之力,搏倭人全国之师,自知不逮。
——李鸿章《据实陈奏军情折》
材料四 夫言战者,团结民心,力筹大局,可以图存;言和者,解散民体,鼓舞夷心,更速其亡。
——《公车上书》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李鸿章对中法战争的态度怎样?“大局"指什么局面?
(2)材料二中彭玉麟力阻议和的理由是什么?
(3)材料三说明了什么?
(4)材料四对“和”与“战”的分析正确吗?为什么?
(5)你是怎样认识中法战争“胜亦和”、鸦片战争“败亦和"的结局的?
关于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有不同的看法,大致是:
(1)主要是积极的,但也有消极作用。
(2)主要是消极的,但也有积极作用。
请按照自己的理解,说明你同意哪种看法并阐述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