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某中学高一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开展研究性学习。第一小组同学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围绕不同时期各国实施的“经济政策的调整”,做了几张资料卡片。
材料一 清朝奉行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使人力无遗而地力殆尽的政策,多次颁令实行矿禁、并用“处处皆关、则关关有税”限制商业活动。
(雍正帝说)我国家休养生息,数十年来,户口日繁,而土地止有此数,非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兼收倍获,欲家室盈宁,必不可得……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光绪《大清会典事例》
(1)根据材料一,归纳清政府采取的经济政策,其依据是什么?
材料二 改革是不同国家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的根本途径,“不改革,不进行体制创新,很多问题的解决就没有出路。”因此,“在社会的各个历史阶段,都需要根据经济发展的要求,适时地通过改革不断推进社会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这样才能使国家经济充满生机和活力”
“20世纪在世界现代化发展道路上有着三次重要改革调整机遇,一次是在20年代初的俄国,一次是在30年代西方大危机时期的美国,还有一次是在70年代末期以来的中国。
——《走向21世纪的中国和世界》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俄国、美国、中国的三次改革在农业方面的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
材料三   1960年日本制定《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提出10年之内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国民收入增长一倍,并规定了实现这一目标的相应配套措施。
二战后,在发达国家中,美国政府采购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最高,其中大部分为军事订货。

(3)材料三表明,二战后发达国家对经济政策做出了哪些调整?其特点是什么?
材料四 “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
——《邓小平同志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1992年)
(4)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992年后我国逐渐发展了哪种经济模式?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新经济政策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中国历史上的手工业技术、科技发明、创造等,……一般是传子不传女,怕女儿出嫁后把技术外传别家。这种传继方式,继承的对象稳定可靠,家庭世代积累下来的丰富经验集中到一人身上,从而形成了历史上众多的“祖传秘方”。 然而,家庭工艺技术的单子继承模式都形成了一个封闭的格局。技术的神秘性使得丧失了外来的刺激和竞争。因而,也就越来越变得保守僵化,因循守旧,不求革新和提高。同时,与世隔绝的传授,也使其得不到外来的信息,无法吸收别人的技术,……中国古代有许多十分先进的技术和工艺,后来都相继失传,就同这种继承方式有直接的关系。
——《中国文化传播网》
材料二 15世纪,意大利威尼斯制订了世界上第一部专利法。英国1624年制订的《垄断法规》规定:“当任何人利用他自己的费用和企业,或通过他自己的智慧和发明,确实把任何新技术引进王国或把任何过去从未应用的发明引入,促进了贸易,有利于王国,可以授予他在合理的时期内以专利权,直到国民们学会这件事为止”,在世界上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势给予发明专利以肯定。
250年前,英国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奖励,使几乎所有的人,都陷入了一种对新技术、新发明的狂热崇拜之中。学者指出,英国若无1624年《专利法》,那么“对十八世纪纺织工业中资本主义发展具有决定性的那些发明就未必有可能”。晚年的瓦特,依靠被广泛转让的高效能蒸汽机的发明专利,生活非常富庶。
——《大国崛起》
(1)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容,指出在对发明者专利权的保护方面,中西方在保护方式和目的方面有何差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差异的原因。
(2)依据材料分析,中英两国不同的保护方式分别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民国时期的外交官员,几乎都被愤怒的青年学生殴打过。1919年,外交总长曹汝霖家被烧,驻日公使章宗祥被打;1921年总长郭泰祺处理中日纠纷,被北京学生殴打;1928年外交部长王正廷处理济南惨案,家被毁,1931年处理“九一八”事件被学生打得头破血流,随同人员蔡元培、顾维钧都一起被殴。
材料二 “在这排日声中,我敢坚决的向中国青年进个忠告,就是日本人是很有值得我们效法之处的……我们应该看现代兴国史,现代的新国的历史。”
——鲁迅《“日本研究”之外》
材料三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在外交上却不能接受这条成语的,因为国家是不能任其破碎的。在外交上也不可能指望百分百的成功,如果你要达到百分百的成功,而对方也这样要求,那就不可能有成功的外交,因为这样就无法达成协议……自五四以来,“人民外交”的口号已成为非常时髦的口号,群众组织起来大游行或组成代表团对中国的外交施加压力,常常造成灾难性的后果。
——《顾维钧回忆录》
请回答:
(1)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分析造成材料一外交官员普遍被打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鲁迅对外交官员被打的态度,他认为国人要做的是什么?
(3)提炼材料三中顾维钧有关外交的观点。

文化的创新传承与交流融合是人类社会不断前行的航标和精神动力。历史上的中西文化交流是双向的,既有“东学西传”,也有“西学东渐”。
材料一:

材料二:京师同文馆开办后,前门大街贴出了这样的对联:“鬼计本多端,使小朝廷设同文之馆;军机无远略,诱佳弟子拜异类为师”。
监察御史张盛藻为反对1867年同文馆决定招收科甲正途人员学习算学而上奏说:“朝廷必用科甲正途者,为其读孔孟之书,学尧舜之道,明体达用,规模宏远也,何必令其学为机巧,专明制造洋枪之理乎?”
大学士倭仁道: “立国之道当以礼义人心为本,未有专恃术数而能超衰振弱者。天文、算学只为末议,即不讲习,于国家大计亦无所损。”
——《洋务运动资料》第2册
材料三:1866年日本思想家福泽谕吉出版了一本介绍西方的小册子,仅仅在出版后的一年的时间里,这本小册子就发行了25万册。而中国江南制造局自1856年开始出版介绍西方的书,在此后30年时间里,总共加在一起,只销售了1.3万册。如果再考虑到日本人口只有同时期中国人口的1/12、日本国土面积只有中国国土的1/27,这个数字对比就更令人吃惊了。
1887年,黄遵宪花了12年的时间终于写成了《日本国志》,但国内知道的人并不多。若干年后,总理衙门章京袁昶痛心地对黄遵宪说:“你的书如果早一点让大家看到,价值可以抵得二万万两银子。”
梁启超在戊戌变法前夕回忆说,在甲午战争前,他跑遍了整个北京城的书铺,却买不到一张世界地图。尽管此时已经离鸦片战争整整半个多世纪。
材料四:1884年,两广总督张树声的遗折中说:“夫西人立国,自有本末,虽礼乐教化远逊中华,然驯致富强,具有体用。育才于学校,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一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轮船、大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步趋,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欤!”
材料五: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他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问题:
(1)根据材料一,图中利玛窦为何身着中国的服饰进行传教?
(2)指出材料二中对待西学的态度。
(3)解释材料三中出现的现象并说明这种现象在戊戌变法前夕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4)基于以上材料,谈谈你对西学东渐的看法。

材料一:全球化时代的国家财富的增长与国家海权而非陆权的扩张是同步上升的。这是因为,海洋是地球的“血脉”,因而也是将国家力量投送到世界各地并将世界财富送返资本母国的最快捷的载体。于是,控制大海就成了控制世界财富的关键。
——摘编自张文木《世界地缘政治中的中国国家安全利益分析》
材料二:长江深入中国内地,而且很大的轮船从海上可直接沿长江的主要河段上溯而行。长江流域的广大地区也依靠长江与外界便捷地来往。……谁拥有了长江流域这个中华帝国的中心地带,谁就具有了最可观的政治权威。出于这些原因,外部海上国家应积极、有效地对长江流域施加影响。
——摘编自马汉《海权论》(1890年出版)
问题:
(1)根据材料一举例说明“控制大海就成了控制世界财富的关键”。
(2)根据上述材料,分析马汉提出“应积极、有效地对长江流域施加影响”的理由。
(3)19世纪末,面对西方列强虎视眈眈,清政府有何对策?其结果如何?

某同学在阅读课文和相关史料后,整理了一份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主要工业国家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比重的表格,并对这一时期后发型国家现代化发展的规律拟了一份提纲。以下是提纲的一部分,请你帮他完成空缺的部分。
主要工业国家在世界工业中的比重(%)

时间
英国
法国
德国
美国
1870年
32
10
13
23
1896—1900年
20
7
17
30
1913年
14
6
16
36


——根据宋则行等主编《世界经济史(上卷)》整理
后发型国家现代化发展的启示
启示一:
史实:
1)1865年,南北战争以联邦政府的胜利而结束。
2)
启示二:
史实:
1)
2)在机械制造和化工方面处于领先地位,诞生了电气工业和化学工业等新兴工业部门。
启示三:……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