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历史,民族团结、民族友好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藏和平解放纪念碑
材料二 和平解放前的西藏,交通运输极端落后闭塞。那时,在整个西藏12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没有一条公路,运输全靠人背畜驮。......西藏和平解放60多年来,在党的领导下,西藏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60年跨越上千年的人间奇迹。2010年全区生产总值507亿元,比1951年增长111.8倍,农牧民人均纯收入4138元,比民主改革之初增长117倍。人均预期寿命由35.5岁增加到67岁,青壮年文盲率由95%除到1.2%。
材料三 “中国的少数民族政策是成功的,其实质是促进各民族团结、各民族平等、各民族和谐……,中国将毫不犹豫地坚持行之有效的民族政策,绝不会因为某一个事件、某一个地方有什么暴力事件而放弃。” -----国家民委副主任吴仕民先生
(1)根据材料一谈谈,西藏是何时得到和平解放的?有什么重大意义?
(2)阅读材料二,请你列举出解放后的西藏交通成就史实一例。
(3)西藏和平解放60多年来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说明了什么?请你用材料三的原句回答。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材料二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河”指什么?此河是谁在位时开通的?
(2)该“河”的中心在哪里?
(3)开通此河的目的是什么?有什么历史意义(4分)
古往今来,和平交往一直被人们所期望、所称道,为和平交往做出贡献的历史人物,也被人们铭记在心。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
——《日本书纪》
(1)材料中的“大唐国”的建立者是谁?写出一例“大唐国”对日本的影响
材料二玄奘少年时出家,青年时期,在长安、成都等地走访名师,钻研佛经。有些疑难问题,众说纷纭,难得定论。
(2)因为佛经中有许多疑难问题,玄奘决定到哪里求取佛经?后来他根据自己的亲身见闻写成了哪本书?这部书有什么研究价值?
材料三贞观十五年(641年)正月,……松赞干布亲自到柏海迎接公主。回到吐蕃后,他对亲近的人说:“我父祖未有通婚上国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为幸实多。”
——选自《中华上下五千年》
(3)材料三描述了文成公主入吐蕃的情况,当时在位皇帝是谁?文成公主入吐蕃起到了什么作用?
我区各初中学校八年级同学以“建国以来党的农村政策与农业的变化”为题进行研究性学习,通过查询资料和调查采访等,他们得出结论:生产关系的调整对农村经济产生重要影响。假如你也是课题组成员之一,请你完成“建国以来党的农村政策与农业发展分析报告”的部分内容。
⑴ 政策回顾:
①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我国农村曾实行过两次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变革:
第一次是:1950年,中央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大规模的___________运动在全国开展;
第二次是:1953年,党中央根据农户分散经营、阻碍生产进一步发展等实际情况,决定对农业实行
②1958年,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随后在全国开展了
和________ ___化运动。
③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体制改革的浪潮首先从农村掀起,其主要内容是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⑵ 分析对比:党的农村政策对农业发展产生的影响:
①一次时:1952年底,我国彻底废除了制度;成为土地的主人;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迅速走向恢复和发展。(5分)
②第二次时: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化的高潮,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在农业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2008年,电视连续剧《金婚》在全国热播。《金婚》以编年体的形式描写了一对普通的中国夫妇(佟志和文丽)50年的婚姻生活,同时也折射出新中国半个世纪以来的社会变迁。请从下列镜头回放中,挖掘出相关历史信息,回答问题:(15分)
镜头一:《金婚》第4集中,1958年,庄嫂生下儿子取名“跃进”。
镜头二:《金婚》第12集中,男主角佟志和造反派小将们有这样一段对话:佟志说:“最高指示,要文斗不要武斗!”造反派小将们将佟志夫妇推向门边站着,一边高喊:“最高指示,打倒一切反动派!”
镜头三:《金婚》第36集中,1991年工厂要和港商合资,动员职工买股票。
(1)庄嫂给儿子取名“跃进”,可以从中推断当时全国正在掀起什么运动?(3分)针对这一运动我们应当从中吸取什么样的教训?
(2)镜头二发生在哪一历史时期?
(3)镜头三反映了改革开放后的社会现象,改革开放是在哪次会议上作出的伟大决策?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不断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在这一探索的过程中,中共八大和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两次具有重要意义的会议。(18分)
请回答:
(1)两次会议分别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召开的?
(2)从八大到十一届三中全会20多年间,中国共产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经历了怎样的曲折过程?(4分)从这一曲折过程中你可以得出哪些认识?
(3)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