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材料一:它打破了世界各地区间的封闭和孤立状态,把旧大陆与新大陆联系在一起,世界历史迈出了从分散走向整体的关键性一步。
——摘自华东师大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
材料二:尽管大西洋把英、法、美三国永远地分隔开来,但三国的革命作为资产阶级革命不仅有一定联系,而且也是相互影响、互相促进的。17世纪和18世纪发生于大西洋两岸的这三个伟大历史事件,最大的公约数是关于“权利”的诉求或“人权”的伸张。
——摘自《世界史(以文明演进为线索)》
材料三:如果说19世纪的世界经济主要是在英国的影响之下发展起来的话,那么它的政治和意识形态则主要是受到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摘自《大国崛起》
阅读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中“新大陆”是谁发现的?“把旧大陆与新大陆联系在一起”的重大历史事件是什么?(2分)
(2)材料二中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建立了什么政体?英、法、美三国革命中“关于权利的诉求或人权的伸张”所颁布的法律性文件分别是什么?
(3)材料三中影响19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英国革命是什么?在它和法国革命共同作用下,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扩展有哪些大事?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方式和特点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列是选自世界近代史的两部文献纪念币和封面,前者是1989年发行的300周年纪念币,后者是文献封面。据此回答。

材料二 历史图片见证了历史的演变,读图回答

材料三俄国农奴制改革后“人民挺起腰杆来了,样子变了;面貌表情,步履姿势,言论谈吐,一切都变了。”
(1)图一和图二分别记录的是哪两部文献?这两部文件分别有什么标志性的历史意义?
(2)依据图三回答,19世纪中期的美国面临哪一社会问题?依据图四指出,它是通过哪一历史事件得以解决的?
(3)俄国农奴制改革的性质是什么?结合史实说明人民会有如此变化的原因?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马克思说:“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
材料二 从世界历史的观点看,美国革命之所以重要,并不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独立的国家,而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新的、不同类型的国家。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世界通史》
材料三 美国革命是反对英国的“奴役压迫”的革命。在这个革命中,南方一些奴隶主感到奴隶制度与自由平等的原则格格不入,因而多方寻求废除奴隶制而又不致造成自己的经济破产的道路。但是他们终于没有找到这样一条两全其美的道路。——摘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1)与材料一相关的历史事件是什么?首先发现美洲大陆的航海家是谁? “美洲的发现”有何重要意义?
(2)材料一中“新的、不同类型的国家”指的是美国建立了哪一种政治体制?哪一文献为它的确立提供了法律保障?
(3)从材料中可以看出,美国革命面临哪两大任务?分别是通过哪两次资产阶级革命来完成的?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图所示:三角贸易示意图

(1)“三角贸易”的“三角”是指哪三大洲?据此推断,“三角贸易”发生在哪一事件后?
材料二 2007年3月25日是英国废除奴隶贸易200周年。英国首相布莱尔表示:“这个纪念日是很特别的一天,200年前英国国会废除奴隶贩卖,并推动了奴隶制的废除,这制度是人类史上羞耻的一段历史。”
(2)最早进行奴隶贸易的是哪个国家的人?英国在奴隶贸易中的地位如何?
(3)“这制度”对当时英国的发展带来什么积极作用?据此推断,“这制度”的废除与哪一次科技革命的推动有关?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4世纪时,意大利中北部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崛起的商人阶级由于拥有财富而创造了为财富服务的新思维,提出了关注人的生命与尊严的价值观。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传统更多地保留在意大利。……因此意大利人更容易接触古希腊手稿和艺术古迹。
——岳麓版教材
材料二18世纪,牛顿的学说通过伏尔泰传播到了法国,从而使法国人首次感受到牛顿思维的优势。牛顿的学说证实了在对客观真理的探索中,最可靠的是人的理性,而非信仰。牛顿的理性精神对法国的人文及其它众多学科产生了巨大冲击。
——《牛顿引力理论给法国带来的冲击》
材料三被推翻的法国国王路易十六曾经哀叹,是伏尔泰和卢梭毁灭了法国。
(1)材料中所说的“新思维”指的是什么新思潮?其核心主张是什么?
(2)牛顿对近代自然科学最主要的贡献是什么?牛顿的思想价值是什么?
(3)伏尔泰的哪些思想主张必然会触及路易十六的痛处?路易十六的哀叹,说明了伏尔泰的思想主张对法国大革命起到什么作用? “毁灭了法国”是什么意思?

(致敬致远舰)今年10月5日下午,辽宁边防总队丹东支队孤山大队的9名官兵,和参与“致远舰”水下考古的考古队员们一起,为“致远舰”牺牲的北洋水师官兵们举行了一场简单而庄重的海祭仪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东沟海战天如墨,炮震烟迷船掀侧。致远鼓楫冲重围,万火丛中呼杀贼。
──郑观应《闻大东沟战事感作》
材料二随从递给救生圈,他坚决不接,决心与战舰共存亡。
(1)郑观应的诗描述的是哪个战役?这一年为旧历甲午年,距今多少年?
(2)材料二中的“他”是谁?我们应学习他怎样的民族精神?
材料三《马关条约》签订后,部分日本人持这样的观点:《马关条约》只是中国签订的众多条约中比较普通的一个,它远不及《南京条约》签订的早,所以不必大惊小怪。
(3)材料三的观点是否正确?《马关条约》的签订对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