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隋唐时期,由于西域战火不断,陆上丝绸之路被战争所阻断,海上丝绸之路代之而兴。唐宋代时期,伴随着我国造船、航海技术的发展,我国通往东南亚、马六甲海峡、印度洋、红海,及至非洲大陆航路的纷纷开通与延伸,海上丝绸之路终于替代了陆上丝绸之路,成为我国对外交往的主要通道。
(1)据材料一,指出海上丝绸之路取代陆上丝绸之路的主要因素。(不得照抄原文)
主要因素: 。
材料二:明初海禁,加之战乱影响,泉州港逐渐衰落,漳州月港兴起。清代闭关锁国,广州长时间处于“一口通商”局面。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泉州港衰落给予哪些历史反思。
历史反思: 。(4分)
材料三:2014年泉州举办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主题是建设影响东亚、面向世界的“多元文化都市”、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经贸文化合作先行区。
(3)请你参与筹办这次活动,围绕活动主题,设计某一方案。
方案: 。(3分)
材料一、“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为人主,可不畏惧!”
材料二、“以铜做镜,可整衣冠;以史做镜,可见兴旺;以人为镜,可知得失。朕常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材料三、“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材料四、“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材料五“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乐。” ——吐蕃赞普给唐朝皇帝的书信
请回答:
(1)材料一至材料四皆出自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帝王之口,请说出他的名字。并说出历史上称他的统治为什么?
(2)结合材料一,说说看这位君主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认识?
(3)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这位君主有什么样的品质?
(4)材料三所涉及的是这一时期的什么制度?这位皇帝为这一制度的完善做了什么?
(5)材料四说明这位君主采取了什么样的民族政策?
(6)材料五“先皇帝”时发生了什么类似的历史事件?材料中的“和同为一家”指的是哪两家的关系?这些事件带来了什么后果?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材料二、“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利也博哉。”
材料三、“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材料四、“帝业兴亡世几重?风流犹自说遗踪。但求死看扬州月,不愿生归驾九龙。”
材料五、“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东南四十三州地,尽取膏腴是此河。”
材料六:隋朝时,并没有像今天这样现代化的开凿工具,可是古人怎么就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开通全长2000多千米的大运河呢?原来,我们的祖先充分利用了他们的聪明才智,大运河的绝大多数河段都是在已有的天然河道和古运河的基础上,有计划加以疏浚、改建和扩展的,新开凿的河段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摘自《中国历史》地图册七年级(下)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河”是指什么?此“河”是谁在位时开通的?
(2)此河开通的目的是什么?开通后有什么作用?
(3)请说出这条“河”的南北起止点。
(4)除该河外,请你写出两个古代著名工程。
(5)从材料六大运河开凿情况的描述中,谈谈你的体会。
(6)大运河申报世界遗产,百姓关注,国家重视。申报世界遗产的重要条件之一是遗产本身必须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请从历史角度说出大运河申报世界遗产的理由。
析图题(15分)
如图,观察下列两图,根据图片及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图一中的“他”是谁?是什么时期去日本的?他主要的贡献是什么?
(2)图二中的“他”是谁?我国古代称什么地方叫“天竺”? 请说出他的主要事迹和著作。
(3)日本在唐时曾和中国往来密切,你能说出当时日本派哪些人到中国来学习?
(4)日本深受唐文化的影响,请你试举两例说明。
(5)图一、二反映的对外交往,在作用方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6)图一、二中两人对外活动,反映了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什么特点?
判断题(判断下列行为和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T],错误的[F]。共10分)
()1、在历史上,与隋朝的统治类似的朝代是秦朝。
()2、在中国延续了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最先是唐朝实行的。
()3、“三吏”、“三别”是杜甫的代表作。
()4、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定都东京,即今天的开封。
()5、1271年,铁木真正式定国号为元,次年定都大都。
有人说,14至16世纪欧洲封建社会末期是“人”和“世界”被发现的时代。这两个发现是指什么事件?你是怎样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