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12分,每小题3分)
曹彬字国华,真定灵寿人。彬始生周岁,父母以百玩之具罗于席,观其所取。彬左手持干戈,右手持俎豆,斯须取一印,他无所视,人皆异之。
五年,使吴越,致命讫即还。私觌①之礼,一无所受。吴越人以轻舟追遗之,至于数四,彬犹不受。既而曰:“吾终拒之,是近名也。”遂受而籍之以归,悉上送官。
初,太祖典禁旅,彬中立不倚,非公事未尝造门,群居燕会,亦所罕预,由是器重焉。建隆二年,自平阳召归,谓曰:“我畴昔常欲亲汝,汝何故疏我?”彬顿首谢曰:“臣为周室近亲,复忝内职,靖恭守位,犹恐获过,安敢妄有交结?”
七年,伐江南。长围中,彬每缓师,冀李煜归服。城垂克,彬忽称疾不视事,诸将皆来问疾。彬曰:“余之疾非药石所能愈,惟须诸公诚心自誓,以克城之日,不妄杀一人,则自愈矣。”诸将许诺。明日,稍愈。又明日,城陷。煜与其臣百余人诣军门请罪,彬慰安之,待以宾礼,请煜入宫治装,彬以数骑待宫门外。左右密谓彬曰:“煜入或不测,奈何?”彬笑曰:“煜素懦无断,必不能自引决。”煜之君臣, 卒赖保全。
初,彬之总师也,太祖谓曰:“俟克李煜,当以卿为使相。”副帅潘美预以为贺。彬曰:“不然,夫是行也,仗天威,遵庙谟,乃能成事,吾何功哉,况使相极品乎!”美曰:“何谓也?”彬曰:“太原未平尔。” 及还,献俘。上谓曰:“本授卿使相,然刘继元未下,姑少待之。”既闻此语,美窃视彬微笑。上觉,遽诘所以,美不敢隐,遂以实对。上亦大笑,乃赐彬钱二十万。彬退曰:“人生何必使相,好官亦不过多得钱尔。”
咸平二年,被疾。上趣驾临问,手为和药,仍赐白金万两。六月薨,年六十九。上临哭之恸。
(取材于《宋史·曹彬列传》)
① 觌(dí):相见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遂受而籍之以归籍: 登记造册 |
B.太祖典禁旅典:主管,掌管 |
C.副帅潘美预以为贺 预:参与,加入 |
D.仍赐白金万两 仍:于,又 |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待以宾礼 吴越人以轻舟追遣之 |
B.观其所取 一无所受 |
C.汝何故疏我 吾何功哉 |
D.彬之总师也 上临哭之恸 |
下列文中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使吴越,致命讫即还 出使吴越,传达旨意完毕即刻返回 |
B.吾终拒之,是近名也 我如果一直拒绝收礼,就会得到好的名声 |
C.请煜入宫治装 请李煜进入宫殿收拾行李 |
D.上觉,遽诘所以 |
皇帝察觉了,急忙追问其中的缘故
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曹彬拒绝借公务而取私利,不过他做人处事也讲究变通,收下礼品后如数上交。 |
B.曹彬为官清正,对宋太祖不巴结逢迎,对同僚也不结党营私,深得太祖的赏识。 |
C.曹彬突然称病,意在要求部下破城后不妄杀一人。他尊重降者人格,以礼相待。 |
D.曹彬富有智慧,才能出众,宋太祖虽然器重他,但是又心存戒备,并有所防范。 |
翻译
(1)遂受而籍之以归,悉上送官。
(2)我畴昔常欲亲汝,汝何故疏我?
(3)俟克李煜,当以卿为使相。
阅读下面的《论语》《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
①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者,友其士之仁者。”(《论语·卫灵公》)
②不挟①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挟也。(《孟子·万 章下》)
【注】①挟:倚仗。关于“交友”,请概括出两个选段观点的共同之处。(2分)
两个选段中,孔子与孟子阐述观点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述。(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游爱莲亭记
[清]邱 兢
郡①之北郭有水滢然,曰萧湖。湖之北,舍舟步行,不五六里,曰后湖。湖与运河止间一堤,南始伏龙洞,北抵钵池山,东绕盐河一带,周环约十数里,淮之胜境也。余生长于淮,未获一至其地。
癸巳秋七月,溽暑初伏,凉风暂起,买舟于菰蒲曲之港口。菰蒲曲者,水南程先生别业,切近伏龙洞者也。舟行数十弓②,左转石桥,云景波光,千顷一碧。济南大明湖、杭州西子湖,向之叹为澄涵沱澹者,仿佛遇之。于是载沉载浮,与波上下,推篷四望,旷然神怡。钓艇横烟,遥歌断续,菱汊也;蔬篱茅茨,数家掩映,蒲洲也;禅林道院,隐隐丛丛,柳湾也;绿树红桥,蔼蔼宛宛,爱莲亭也。亭四面皆种莲花,故因以名,风景清绝,冠全湖之胜。阎省庵题联句云:“五六月间无暑气,二三更后有渔歌。”盖实景也,
亭虽小而杰出于湖中。甫登舟遥望焉,以为即之甚易,乃度渔梁③,穿荻港,沿荇田,凡经数十转,而后得造斯亭。亭后为般若寺,僧闻客至,出迎,延坐于清风阁,饷以雪藕。解衣盘桓,俯仰流连,见夫水鸟拍波,游鱼唼藻,不禁喟然叹曰:“物之乐其乐也,如是乎?殆移我情矣!”
久之,扣舷沿旧路而返,偕游者曰:“湖之胜在爱莲亭,钵山之胜在景慧寺,由亭诣寺,直一苇航之耳,盍回舟为薄暮游?”舟子曰:“时不及矣!”遂止。
嗟夫!世之鹿鹿④尘途者,其于某水某邱,虽在故都,至老不能识焉,况侈宇宙之大观乎?然则余今之获游于此,亦非偶然,故不可以不记。
(选自《中国游记散文大系》)
【注】①郡:指淮安。②弓:古代计量单位,六尺为一弓(一说八尺)。③渔梁:筑堰围水捕鱼的一种设施。④鹿鹿:即“碌碌”。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湖与运河止间一堤间:间隔 |
B.甫登舟遥望焉甫:刚刚 |
C.延坐于清风阁延:邀请 |
D.直一苇航之耳直:遇到 |
下列四组中,全都属于作者船上所见之景的一组是
①溽暑初伏,凉风暂起②蔬篱茅茨,数家掩映③禅林道院,隐隐丛丛
④绿树红桥,蔼蔼宛宛⑤亭虽小而杰出于湖中⑥见夫水鸟拍波,游鱼唼藻
A.①②⑤ | B.①③⑥ | C.②③④ | D.④⑤⑥ |
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爱莲亭是一处美景,位于萧湖之北的后湖,因亭的四周都种莲花而得名。 |
B.后湖澄澈浩渺,堪比大明湖和西子湖,却少有人至,可见世人重名轻实。 |
C.作者在描写优美湖光山色之后,告诫世人不要因为忙于俗务而错失美景。 |
D.文章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将作者一行游览途中的多个景点描绘了出来。 |
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风景清绝,冠全湖之胜。
(2)凡经数十转,而后得造斯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陶弘景字通明,丹阳秣陵人也。初,母梦青龙自怀而出,并见两天人手执香炉来至其所,已而有娠,遂产弘景。幼有异操,年十岁,得葛洪《神仙传》,昼夜研寻,便有养生之志。谓人曰:“仰青云,睹白日,不觉为远矣。”及长,身长七尺四寸,神仪明秀,朗目疏眉,细形长耳。读书万余卷。善琴棋,工草隶。未弱冠,齐高帝作相,引为诸王侍读,除奉朝请。虽在朱门,闭影不交外物,唯以披阅为务。朝仪故事,多取决焉。永明十年,上表辞禄,诏许之,赐以束帛。及发,公卿祖之于征虏亭,供帐甚盛,车马填咽,咸云宋、齐以来,未有斯事,朝野荣之。
于是止于句容之句曲山。恒曰:“此山下是第八洞宫,名金坛华阳之天,周回一百五十里。昔汉有咸阳三茅君得道,来掌此山,故谓之茅山。”乃中山立馆,自号华阳隐居。始从东阳孙游岳受符图经法。遍历名山,寻访仙药。每经涧谷,必坐卧其间,吟咏盘桓,不能已已。时沈约为东阳郡守,高其志节,累书要之,不至。
性好著述,尚奇异,顾惜光景,老而弥笃。尤明阴阳五行,风角星算,山川地理,方图产物,医术本草。著《帝代年历》,又尝造浑天象,云修道所须,非止史官是用。
义师平建康,闻议禅代,弘景援引图谶,数处皆成“梁”字,令弟子进之。高祖既早与之游,及即位后,恩礼逾笃,书问不绝,冠盖相望。
天监四年,移居积金东涧。善辟谷导引之法,年逾八十而有壮容。深慕张良之为人,云“古贤莫比”。曾梦佛授其菩提记,名为胜力菩萨。乃诣鄮县阿育王塔自誓,受五大戒。后太宗临南徐州,钦其风素,召至后堂,与谈论数日而去,太宗甚敬异之。大通初,令献二刀于高祖,其一名养胜,一名成胜,并为佳宝。
(节选自《梁书·陶弘景传》)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引为诸王侍读,除奉朝请除:任命 |
B.于是止于句容之句曲山止:居住 |
C.高其志节,累书要之,不至要:要求 |
D.恩礼逾笃,书问不绝,冠盖相望笃:深厚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朝仪故事,多取决焉而人之所罕至焉 |
B.乃中山立馆,自号华阳隐居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 |
C.年逾八十而有壮容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
D.其一名养胜,一名成胜今其志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与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弘景虽然生活在贵族群中,但关起来门来不与其他人相往来,只以看书为要事,朝廷规仪礼章等事,一般都向他请教决断。 |
B.陶弘景喜欢著述,更追求奇异,爱惜时间,越老越勤奋,尤其了解阴阳五行、风角星算、山川地理、方图产物,医术本草。 |
C.梁高祖即位后经常写信问候陶弘景,是因为在高祖即位前,素不相识的陶弘景推荐了他并且援引图谶,让弟子进上表示忠诚。 |
D.陶弘景擅长辟谷气功等养生方法,八十多岁仍显得年轻,十分爱慕汉代张良的为人处世,称他“古代贤人没有谁能比得上”。 |
把原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发,公卿祖之于征虏亭,供帐甚盛,车马填咽,咸云宋、齐以来,未有斯事,朝野荣之。
(2)后太宗临南徐州,钦其风素,召至后堂,与谈论数日而去,太宗甚敬异之。
阅读文言短文,回答文后问题。
圯上老人
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 去,曰:“后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解释文中加点字
衣:下:
履:后:
异: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①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
②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
翻译: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4)
②李氏子蟠,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