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手能否减少手上的细菌数量?某校生物兴趣小组用盛有无菌培养基的培养装置进行探究,甲同学设计了如下图示的探究实验:

(1)甲同学洗手后在培养基上按了一下,并迅速盖上培养皿盖。这种将手上少量细菌转移到培养基上的过程叫作 。设定实验温度为28℃的理由是 。
(2)甲同学设计的实验并不完善,为了更充分探究“洗手能否减少手上的细菌数量?”,你修改后的实验步骤是 。
(3)预测正常情况下的实验结果是 。
(4)甲同学对下列四种生物的结构特征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如下表所示(其中√表示有,×表示无)。你认为记录错误的是( )
| |
细胞壁 |
细胞膜 |
细胞核 |
细胞质 |
叶绿体 |
| 艾滋病毒 |
√ |
√ |
× |
√ |
× |
| 酵母菌 |
√ |
√ |
√ |
√ |
× |
| 草履虫 |
× |
√ |
√ |
√ |
√ |
| 衣藻 |
√ |
√ |
√ |
√ |
√ |
A.艾滋病毒 B.酵母菌
C.草履虫 D.衣藻
小明在室外玩耍时,发现鼠妇经常躲在阴暗、潮湿的花盆底下或石块下,小明不禁感到 奇怪:鼠妇为什么喜欢阴暗、潮湿的方呢?后经过长期观察,小明推测:鼠妇怕光。他捉了10只鼠妇做了以下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推测是否正确:
①用硬纸板制成一个长方形的纸盒(上方没有盖),将纸盒分成长度相等的两部分,一
部分用黑纸包好形成一个黑暗的环境,另一部分不做处理。
②将捉来的10只鼠妇放入纸盒中央,10分钟后观察鼠妇的动向:是移到黑暗的一端的
鼠妇多,还是移到亮处的鼠妇多?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小明提出的问题是:?
(2)该实验中,要控制的变量是。小明把纸盒一端做成黑暗环境,另一端不做处理的目的是起作用;除此之外,其他条件应设置
(填“相同”或“不相同”)。
(3)实验时不能只用1只鼠妇做实验,因为如果那样的话,探究过程中。
(4)实验完成后,应如何处理鼠妇?。
在“探究温度对霉菌生活的影响”活动中,某小组同学们按照如下方案进行了实验,并依据实验结果得出了结论。
| 甲组 |
乙组 |
|
| 作出假设 |
温度能影响霉菌的生活 |
|
| 环境条件 |
阴暗潮湿处 |
阳台向阳处 |
| 实验材料 |
一块馒头 |
一块面包 |
| 处理方法 |
将实验材料装入袋中 |
|
| 实验结果 |
馒头发霉 |
面包没有发霉 |
| 实验结论 |
霉菌生长在阴暗潮湿的地方 |
(1)你(同意、不同意)该小组同学的实验方案和结,因为该实验方案设计的变量是(唯一、多个)
(2)如果你不同意该实验方案,请写出你的方案和预期。
① 环境条件的设计:甲组阴暗、潮湿、(温暖、低温),乙组阴暗、潮湿、温暖处
②实验材料的选择:甲组一块 ,乙组一块面包
③ 实验结果预期:甲组,乙组(发霉、不发霉)
(3)根据你的实验结果预期,得出的实验结论是对霉菌的生活有影响。
(12分,每空2分)某同学由温度能影响酶的活性联想到温度能否影响甲状腺素的活性。为了探索这一问题,他做了一个实验。实验步骤:
⑴取三只相同的洁净玻璃缸,编上号(A、B、C),分别装上等量的蒸馏水、河水、自来水。
⑵取发育状况不同的15只蝌蚪,分成三等份,分别放入A、B、C号玻璃缸中,三只玻璃缸放在相同的适宜外界条件下培养。
⑶每天同时向A、B、C号玻璃缸中分别投入普通饲料、甲状腺制剂拌匀的饲料、用60℃温水处理1小时的甲状腺制剂拌匀的饲料。
⑷过几天比较蝌蚪的发育状况。
在实验步骤⑴、⑵、⑶中各有一处错误或不妥之处,请改正:
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测实验现象及结论:①若B玻璃缸内蝌蚪发育最快,而A、C玻璃缸内蝌蚪发育状况相同,说明
②若B玻璃缸内蝌蚪发育最快,C玻璃缸内次之,A玻璃缸最慢,说
明③若B、C玻璃缸内蝌蚪发育状况相同,而A玻璃缸内较慢,说
明。
实验探究题
1.用线吊着一只小蝗虫逗引一只饥饿的蟾蜍,蟾蜍会立即张口把小蝗虫吃掉。
2.换成用线吊着一只形状和颜色都很像大野蜂,但却没有毒刺的盗虻来逗引这只蟾蜍,蟾蜍会像对付小蝗虫那样吞掉盗虻。
3.接着用线吊着大野蜂来逗引这只蟾蜍,蟾蜍仍是张口去吞,不过,大野蜂螫刺了一下蟾蜍的舌头,蟾蜍立刻把大野蜂吐了出来。
4.再次用大野蜂逗引这只蟾蜍,蟾蜍伏着头不予理睬了。
5.改用盗虻再来逗引这只蟾蜍,蟾蜍也不去吞吃了。
6.最后,还是用线吊着小蝗虫来逗引这只蟾蜍,蟾蜍又把小蝗虫吃了,显示出蟾蜍并没有吃饱。问题:
(1)实验1、2、3说明了蟾蜍有捕食昆虫的本能,这是行为。
(2)实验4说明了蟾蜍通过生活经验,对大野蜂有了识别,因而不再吞吃,这是行为。
(3)实验6证明了蟾蜍在实验3、4、5中确实建立起新的行为。
(4)在这两种行为中,更有利动物生存和繁殖的行为是行为。
小明采集了一些蚯蚓,分别放在甲、乙、丙三个瓶中饲养,在放蚯蚓之前,甲瓶装有湿土,乙瓶装有干燥细土,丙瓶空着,结果发现:
(1)瓶中的蚯蚓死去了,原因是。
(2)瓶中的蚯蚓生活的最好,原因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