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校生物兴趣小组,为探究光对菜豆发芽的影响,设计了如下表所示的实验。请根据实验设计回答有关问题:
花盆 |
菜豆 |
放置环境 |
温度 |
1号 |
100粒 |
光照 |
20℃ |
2号 |
100粒 |
暗室 |
20℃ |
(1)此实验是 实验。实验组是 号
(2)若上述实验的结果是:有光照组种子萌发,无光照组种子也萌发。根据实验结果作出相应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春以来,我市某养鱼专业村鱼塘里的鱼经常大面积集群死亡。经相关部门调查发现鱼塘附近的村民多年来一直向鱼塘倾倒大量的生活垃圾,最后得出结论鱼塘的水质变坏是导致鱼塘内鱼集群死亡的主要原因。我校某科学兴趣小组想验证此事,下面是他们设计的一个探究方案。请你完善。
提出的问题是:被生活垃圾污染的水质影响鱼的生存吗?
(1)根据上述提问,你作出的假设是:。
(2) 该探究实验中控制的变量为。
(3)实验方案如下:A.用甲、乙两个容量相等的养鱼盆,甲盆放1000ml生活垃圾浸出液,乙盆放入。
B.甲、乙两盆各放入1条生活状况相同的小鱼。
C.将两盆鱼都放在其他条件相同且适于鱼生活的环境中,每天都喂等量的同类饲料。
(4)每天进行观察,并如实记录。
(5)根据你的实验设计,预测你的实验结论为:如果乙中小鱼生长状况比甲盆中好,则说明被生活垃圾污染的水质鱼的生存。(填“影响”或“不影响”)
(6)只用1条小鱼科学吗?
阅读F列资料,回菩问题:
马路边、公园里、河水中到处都会见到废塑料袋和塑料瓶的踪影,它们破坏城市的景观、污染环境、传播疾病;废塑料制品混在土壤中不断系积,会影响农作物吸收养分和水分,导致农作物减产;另外,塑料袋、塑料瓶所含的增塑剂和添加剂等有害物质的渗出.会导致地下水污染,影响动、植物的生长发育……
为探究塑料瓶所含的增塑剂和添加剂等有害物质对生物的影响,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步骤。
步骤1:用剪碎的塑料瓶制备塑料浸出液。
步骤2:取三个相同的培养皿,编号A、B、C,分别在底部垫上几层吸水纸,放入20粒大小和活力相同的小麦种子。
步骤3:每天向三个培养皿中分别喷洒适量和等量溶液为:A喷洒清水、B喷洒浓度为10%的塑料浸出液、C喷洒浓度为30%的塑料浸出液。
步骤4:观察小麦种子的萌发情况并作好记录。
(1)该实验的变量是。
(2)若B、C中萌发的种子数量明显比A中(选填"多"或"少"),说明
塑料浸出液抑制种子的萌发。如果三个培养皿中的种子都未萌发,你认为缺少的环境条件是。
(3)请你结合资料和所学知识,谈淡将塑料袋、塑料瓶随垃圾扔掉或随地乱丢对环境的影响和危害人类的原因,并提出解决这类污染的建议。
松树中学生物兴趣小组开展生态系统及稳定性的探究。
探究目的:初步学会观察和研究人工生态系统。
实验材料:带瓶塞的透明玻璃瓶、凡士林、金鱼藻、绿萍、虾、螺蛳、细沙、河水、不透光的盒子。
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将A、B瓶置于有光条件下,C瓶用不透光的盒子罩住)。请回答:
(1)探究"光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否有影响"这个问题,应选择瓶与B瓶进行对照实验。
(2)通过该实验探究能得出"光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有影响"这个结论吗?。(填"能"或"不能")
(3)在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是沿着流动的。
(4)在A、B、C三个生态瓶中,生态系统维持时间最长的应该是瓶。
樟树中学"爱科学"实验小组在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时,进行了以下四种处理:
试管编号 |
加入物质 |
处理情况 |
① |
馒头碎屑+唾液 |
充分搅拌 |
② |
馒头碎屑+清水 |
充分搅拌 |
③ |
馒头块+唾液 |
充分搅拌 |
④ |
馒头碎屑+唾液 |
不搅拌 |
其中第①种处理是模拟了口腔中的牙齿、舌、唾液的作用,第②③④种处理都是①的对照实验,利用你所学的知识,解答下列问题:
(1)当以舌的搅拌为变量时,应选取与①进行对照实验。
(2)①与②进行对照实验是为了探究的作用。
(3)在设计方案时,有的同学建议:"除了以上这四种处理外,还要进行第五种处理,即将馒头块与清水放入试管中不搅拌。"你认为这第五种处理有必要吗?。
(4)①处理一段时间后,向试管中滴加碘液,试管内液体是否变变蓝?。
有一次小刚从菜市场买回一袋“豆芽菜”放在光下,下午打开一看,惊奇地发现“黄豆芽”变成了“绿豆芽”。他把这一发现告诉了同学和老师。老实说:“要解开这个谜只有靠你自己,你想办法自己研究去。”你愿意和小刚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吗?
(1)植物呈现绿色,是由于植物体内含有叶绿素。
你提出的问题:能影响叶绿素的产生吗?
(2)针对提出的问题,作出假设:对叶绿素的形成有影响。
(3)设计实验方案:①取一定数量的新鲜黄豆芽分成两份,分别放在甲、乙两个容器内。②甲放在下培养,乙放在下培养。
注意:甲、乙仅有这一个条件不同,其他条件均相同。这样甲、乙就是一组
实验。
(4)结果预期:甲中的黄豆芽绿,乙中的黄豆芽绿。
(填“变”或“不变”)
(5)该实验证明:叶绿素的形成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