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革命家托洛茨基指出:“十月革命借助战争完成了一次历史性转换:俄国不再是西欧资本主义的仿效者,而是世界历史的引领者。”这说明十月革命( )
| A.开创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道路 |
| B.促进了俄国迅速完成社会转型 |
| C.否定了西方资本主义发展模式 |
| D.借鉴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制度 |
《孔雀东南飞》中焦仲卿妻:“十三能织素,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她身上打扮是“妾有秀腰褥,葳蕤自生光。”她床上的装饰是“红罗夏斗帐,四角垂香囊。香帘六七寸,碧绿青丝绳。”这些描述主要反映了
| A.汉代男尊女卑思想严重,女子备受压迫 |
| B.吏治腐败,普通小吏家里布置得富丽堂皇 |
| C.丝织业生产的发展 |
| D.家庭手工业在手工业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 |
“(明政府规定)政府以钱粮、银两或预先购好的丝料分发机户,机户织毕交官取酬。但钱粮往往每发后期(延误时期),且多扣克,以剥削之余,市积压之料。”对材料的最准确的理解是
| A.明政府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 B.明朝已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
| C.机户没有生产自主权 | D.明政府组织机户进行有序地生产 |
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困翻、彭城,过梁、楚以归。”这段材料告诉我们他获取史料的主要方式是
| A.实地调查 | B.文献查阅 | C.道听途说 | D.考古发掘 |
假设古代最高统治者为表示重视农业生产而示范犁地,图中扶犁的最有可能的是
| A.齐桓公 | B.汉景帝 |
| C.隋文帝 | D.唐太宗 |
明代朱德润在《飞洪桥诗》中描述了济宁城繁荣景象:“日中市贸群物聚,红毡碧碗堆如山,商人嗜利暮不散,酒楼歌馆相喧阗。” 另据《济宁直隶州志》载:清乾隆年间,济宁南门大街和大闸口一带,“百货物聚处,客商往来,南北通衢,不分昼夜”。这反映了以下哪方面的情况
| A.明清城镇经济繁荣和发展 | B.我国古代农业的水平很高 |
| C.我国明清手工业水平发达 | D.我国资本主义商业有了较大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