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主张“以德治民”,苏格拉底说“美德即知识”两人所倡导的“德”
| A.都适应了社会的发展需要 | B.体现了道德观念的主体相同 |
| C.都反映了社会道德的败坏 | D.都有利于缓和政治危机 |
《尚书》认为:“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心无常,惟惠之怀”,并将商人失国归咎于德行败坏,其罪名包括酗酒、荒淫、不恤民力等。上述材料主要强调()
| A.政权是否合法性取决于道德观 |
| B.君王统治必须符合上天的意志 |
| C.君主专制与君权神授的合理性 |
| D.天命与君德及民心的关系紧密 |
孔子说:“以道事君,不可则止。”孟子说:“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孔子和孟子都强调()
| A.臣子必须绝对服从君主 |
| B.君臣要各安其位,各守其职 |
| C.臣子要为君主做出牺牲 |
| D.君臣的“离合”,以道是否相同为前提 |
孔子主张重人事而远“天道”,孟子提倡“济天下”,董仲舒强调“圣人之为天下者,兴利也”,降至宋明,理学家把提倡“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大学》抬到了“四书”的地位。这说明儒家思想()
| A.逐渐成为统治者加强专制统治的有效工具 |
| B.不断调整以顺应经济发展需求 |
| C.一贯强调积极入世和社会责任担当精神 |
| D.坚持追求天人合一的价值观念 |
据史载,自唐太宗贞观四年(公元630年)下诏“州县以下皆立孔庙”开始,先后出现上千座孔庙。宋代孔庙礼仪进一步升格,宋真宗谥孔子为“玄圣文宣王”,后又改为“至圣文宣王”,使孔庙完全脱离家庙而正式融入国家祭祀的官庙系统,对孔子的纪念亦由弟子的自发活动升格为国家仪式。这表明()
| A.儒家思想逐渐发展完善 |
| B.宋代理学提升了儒学地位 |
| C.儒学独尊地位开始强化 |
| D.儒学的正统地位不断加强 |
(明代)农民越来越深地卷入市场网络之中。种植较广的经济作物,首推棉花和桑树,江南和华北都形成了大面积植棉区,蚕桑业则集中在长江三角洲地区。福建、广东等地则利用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大力发展甘蔗、荔枝、龙眼等经济作物的种植。材料说明()
| A.明朝农产品商业化程度提高 |
| B.明朝农业经营方式发生根本性转变 |
| C.明朝农业以专门化生产为主 |
| D.明朝农作物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