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1月5日,国家计划委员会提交了《关于增加设备进口,扩大经济交流的请示报告》,建议在今后3—5年内从发达国家引进43亿美元的成套设备,这就是所谓的“四三方案”。这—方案推动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二次对外引进高潮的出现,不少项目都在70年代末期和80年代初期建成投产。该方案出台表明( )
A.西方爆发经济危机寻找新的市场 |
B.中国开始全面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
C.中国与西方关系有了实质性缓和 |
D.中国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方针 |
1672年在巴黎出现第一本介绍服装式样的刊物《风流信使》,向世界各地传递巴黎的时装信息。影响这一现象出现的历史原因有:
①工场手工业的发展 ②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兴起
③缝纫机的发明 ④世界各地区的封闭、孤立日益被打破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④ | C.②③④ | D.①③④ |
下图是新中国建立之初进行的一场战争,中国军队在“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雄壮歌声中开赴前线。对该战争表述正确的是( )
A.战争的爆发延缓了中国的统一进程 |
B.大批解放牌汽车支援前线 |
C.战争的性质是中国人民的民族解放战争 |
D.是美军未经联合国授权发动的侵略战争 |
下表中,新中国工业总产值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成分高达100%的主要原因是( )
1956年国民经济中公私经济成分的比例
项目 |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
私有制经济 |
||||
国民收入 |
92.9% |
7.1% |
||||
工业总产值 |
100% |
— |
||||
商品零售额 |
95.8% |
4.2%
|
亚洲问题专家、曾任蒋介石政治顾问的美国人拉铁摩尔在皖南事变后说过:“对中国人民来说,这四年的历史既是争取民族解放的历史,又是国内革命的历史。”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
A.中国人民的斗争特点是抗日与反蒋结合 |
B.中国人民反法西斯战争与反封建斗争结合 |
C.中国人民既要反抗法西斯侵略,又要打击国民党的投降活动 |
D.中国人民处于民族解放与争取和平民主的十字路口 |
历史情境可以荒诞,但历史精神却是永存的。假设以下是给予1935年 “年度感动中国人物”获奖者的评语:“这是一个用无畏的行动和坚韧的意志诠释了民族精神、抒写了当今时代无与伦比的伟大史诗、经受了空前磨难的伟大团队。”这个团队是( )
A.一二九运动的学生团队 | B.中国工农红军全体将士 |
C.东北抗日联军 | D.率先打响东北抗日武装斗争第一枪的东北义勇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