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二胡演奏家闵惠芬 琴音一曲余韵长
曹玲娟
5月12日上午10时05分,素有“二胡皇后”美誉的著名二胡演奏家闵惠芬因病在沪去世,享年69岁。这位“超天才的二胡演奏家”,最终挥手告别,留一曲琴音,缭绕人间。
年少结缘,终成一代“二胡皇后”
闵惠芬曾告诉二胡爱好者顾兆农,自己的第一把二胡是美术老师给做的,“用蛤蟆的皮做的,都不是蛇皮。”
从摸到二胡伊始,闵惠芬就显露出与众不同的天赋。8岁,闵惠芬跟从父亲闵季骞学习二胡,13岁考入上海音乐附中,师从王乙先生,19岁跳级入上海音乐学院本科民乐系,师从陆修堂先生。1963年,闵惠芬便在第四届“上海之春”全国二胡比赛中荣获一等奖,可谓年少成名。
“她参加‘上海之春’那年还不满18岁。”上海民族乐团团长、艺术总监王甫建说,闵惠芬曾告诉他,那届比赛《二泉映月》是必选曲目,她正是凭借自己超出年龄的理解和演奏取得了第一名的成绩。
闵惠芬出生在江苏,听惯江南丝竹吹打、民谣小调,跟阿炳也算同乡。对这首自己演奏的成名之作,闵惠芬生前似乎总还有点不够尽兴的感觉,“阿炳拉《二泉映月》其实是可以一直拉下去的,当时的录音技术只能录6分钟,所以人们现在听到这首曲子,在结尾时有点意犹未尽。”
随后的艺术生涯,闵惠芬获奖无数。她先后访问过美国、法国、加拿大等十几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所到之处,均获高度评价。1973年,美国费城交响乐团指挥大师奥曼迪称赞闵惠芬是一个“超天才的二胡演奏家”。波士顿交响乐团听了她的演奏后,首席评论员撰文称赞她为“伟大的弦乐演奏家”。
“我也算二胡发烧友。”顾兆农说,同样拉二胡曲《赛马》,“一听就知道是不是闵惠芬,她的演奏特别有激情。”二胡在闵惠芬手里,热情内涵、动人而不媚,夸张而不狂,哀怨而不伤,情感气势与神韵合而为一。有人甚至如此评价,“听闵惠芬拉二胡,要跪着听。”
与病魔抗争三十三载,二胡拉出了她第二条生命
在艺术的道路上,闵惠芬有足够的幸运与成功。但她的身体,一直长期与病魔抗争。36岁时,闵惠芬就罹患皮肤癌,6次手术、15个疗程的化疗没能击垮她,这位坚强的艺术家康复后依然活跃于舞台,用她的音乐激励着观众。
“她很乐观,也很豁达。之前已经经历过一次生命的考验了,对人生有一种彻悟的感觉。对她来说,自己的事业永远是放在第一位的,活着一切为了二胡。”王甫建回忆。
闵惠芬曾这样说过,“我的生命依恋着许许多多的生命,是二胡拉出了我第二条生命。民乐、二胡已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我生来就属于它们。”她悉心研究“器乐演奏声腔化”课题,推出了大量耳熟能详、韵味浓郁的二胡曲。她说,“二胡的声音,像中国人在说话。”也因此,由她演奏的《洪湖主题随想曲》《川江号子》等源于声乐素材的作品,无不体现出她声腔化演奏的特点。
闵惠芬常说,“民乐既要让外国人喜爱,也要让中国人喜爱,才算成功。”她的毕生精力,都用在二胡和民族音乐传承与发展上。她曾提出“中西合璧”的观点。传承千年的民族音乐借鉴西方的音乐技术,用新的语言和方式来传达,或许更加能够使现代的观众接受。
“她重要的一个代表作,就是二胡协奏曲《长城随想》。”王甫建认为。
《长城随想》是作曲家刘文金与闵惠芬写就的经典之作,全曲纵横驰骋、延绵起伏,恰如长城龙行之势。王甫建说,每当乐队宏大的引子之后闵老师奏出第一个长音,那种气定神闲、大开大阖的演奏状态,很难让人相信这是个有着半个世纪演奏经历、曾身患重病的老演奏家。
“无论是在海内外的任何一个演出场所,她每一次开始演奏时,几乎都是一样的神情和姿态——自信、专注、端庄,闭目凝神,音乐大气磅礴,挥洒自如。”这一影像,深深刻在王甫建与很多人的心中。
【相关链接】
1977年,闵惠芬演奏的东北民间乐曲《江河水》,曾使日本指挥大师小泽征尔感动得伏案恸哭,“拉出的人间悲切,听起来使人痛彻肺腑。”法国报纸评论她的演奏,“连休止符也充满了音乐”,“有不可抗拒的魅力”。
她是中国二胡艺术的一面旗帜,对二胡艺术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她在与病魔的抗争中,完成了艺术的升华。——武汉音乐学院副院长、二胡演奏家胡志平
(选自2014年5月13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作者在开头就用“二胡皇后”“超天才的二胡演奏家”来称呼闵惠芬,一方面让读者了解了传主的身份,另一方面也流露出对传主的离世的惋惜之情。 |
B.闵惠芬8岁开始学艺,她凭着满腔的热情和顽强的意志一路走来,终于成为“超天才的二胡演奏家”,并被盛赞为中国二胡艺术特殊的一面旗帜。 |
C.闵惠芬由于跟阿炳是同乡,所以她在第四届“上海之春”全国二胡比赛中选择了阿炳的《二泉映月》曲目来参赛,并获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 |
D.在二胡演艺事业中奋斗的闵惠芬获得大奖无数,并先后访问过美国、法国、加拿大等十几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所到之处,均获高度评价。 |
E.闵惠芬的一生都倾注在二胡和民族音乐传承与发展上,她用“中西合璧”方法来发展二胡艺术,得到了国内外许多艺术家的赞誉。
(2)这篇传记中,作者多处引用闵惠芬的原话和他人的评语,简要分析这样引用的作用。
(3)闵惠芬演奏二胡的艺术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章简要概括
(4)闵惠芬艺术经历应给人们许多启示。请结合文本和自己的实际生活,谈谈这篇传记给你的启示。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人类需要种种不同的关怀:物质的,精神的;有形的,无形的等等。人类的终极关怀源于人类的终极苦恼。终极苦恼就是对死亡之不可避免的苦恼,对生命短暂的苦恼。人类从自然界中解放出来之日,就是终极苦恼产生之时。动物是没有终极苦恼的,唯有人类看到了人类在宇宙中的位置,看到了天与人的对立,看到了宇宙之无限和人生之奇短,从而为摆脱这种终极苦恼而产生了各种不同形态的终极关怀。苏珊•朗格在她的《情感与形式》一书中说:“对死亡有各种不同态度,最普遍是否定死亡的终极性,想象死亡之外还有一种继续的存在——通过复活、轮回或超生,也就是通常说的从现在超度没有死亡的世界:阴曹、涅槃、天国和天府。”她否定了这种终极关怀,认为这种安抚最终要归于失败,从而提出了她认为“最有启发性”的对生命历程的理解,那就是“在生与死之间尽量寻找尽可能多的生活”,即“即生命的磨砺和自我实现”。可见终极关怀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人生观、人生哲学。积极的科学的终极关怀,不虚幻地否定死亡,而是揭示了如何在有限生命之中去实现无限的意义的正确途径。歌德在《浮士德》一书中凝聚了他60年的人生经验,发现了“智慧的最后结论”,就是“人必须每天来争取生活与自由,才配有自由与生活的享受”。这段名言可以看成积极的科学的终极关怀的高度概括。一个扩大自身的价值,为发扬有限生命的无限的潜力而追求到生命的最后时刻的人必然是伟人。
由此可见,人类的上帝就是自己,人类不必从异己的神秘的力量那里去找终极关怀。真正的终极关怀就在于生命的最大限度的燃烧之中,存在于对自己全部生命价值的不断的、无限的追求和开掘之中。这就是对人类所必需的终极关怀的真正科学的解释。对“终极关怀”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A.终极关怀就是终极苦恼,即对生与死的苦恼。 |
B.终极关怀就是对人生短暂而苦恼的关怀。 |
C.终极关怀要求人们每天都来争取生活与自由。 |
D.终极关怀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人生观、人生哲学。 |
苏珊•朗格与歌德二人的论述,内容相同的一项是()
A.①对死亡有各种不同态度,最普遍是否定死亡的终极性②人必须每天来争取生活与自由,才配有自由与生活的享受。 |
B.①对死亡之外还有一种继续的存在②人必须每天来争取生活与自由 |
C.①对死亡有各种不同态度②人类的上帝就是自己 |
D.①生命的磨砺和自我实现②智慧的最后结论 |
最能概括本文中心的一项是()
A.真正的终极关怀就在于生命的最大限度的燃烧之中,存在于对自己全部生命价值的不断的、无限的追求和开掘之中。 |
B.由此可见,人类的上帝就是自己,人类不必从异己的神秘的力量那里去找终极关怀。 |
C.积极的科学的终极关怀,不虚幻地否定死亡,而是揭示了如何在有限生命之中去实现无限的意义的正确途径。 |
D.一个扩大自身的价值,为发扬有限生命的无限的潜力而追求到生命的最后时刻的人必然是伟人。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科学家在对地球内部深处扫描时发现,在东亚下面存在着一个非常巨大的水库,其中的含水量相当于一个北冰洋的水量。
这是人类首次在深部地幔下面发现如此巨大的水体。这项发现由华盛顿州立大学的地
震学家Michael Wysession和他的学生加州大学的Jesse Lawrence一起研究得出的。他们两人一起分析了将近60万份的震波图(地震穿过地球时产生的震波的记录,是通过分布在世界各地的装置收集起来)。他们注意到,在亚洲大陆下面地震波表现出了减弱的现象,而且速度也有减慢,Wysession说:“水可以减慢地震波的速度,大量的减弱和减慢的迹象可以预测那里存在着水。”
当海底的冰冷岩层沉入数千英里地下的地幔当中时,地下深处的高温会将岩石当中的水蒸发出来 Wysessiolf说:“那就是我们要在这里展示的,岩石当中的水随着海底岩层一起下沉而且它是非常冷的,但是随着深度的加大,温度也开始上升,岩层开始变得不稳定,就失去了内含的水分。”然后水就开始上升进入叠加区域,那里变成了水饱和区,“但那里看上去仍然像是固体岩石,你只有把它放到实验室里才能找到其中的水。”.
虽然它们看上去像是固体岩石,一些海底岩石中的15%都是水。Wysession解释说:
“实际上水分子就存在于岩石的矿物结构中。当你把它加热的时候,它就会脱水,就如你用
火烧一块粘土一样,可以把里面的水全都去除。”
研究人员估计,在那些地球表面被水覆盖的区域,只要有0.1%的岩层沉入地慢之中就可以产生出相当于一个北冰洋的水量。.
地球表面的70%被水覆盖着,这些水有着许多的作用,其中一项就是为大陆板块的移
动扮演“润滑剂”的角色。
“看看我们的姊妹星,金星,”Wysession说,“在它的内部非常的热也非常的干,它没有板块构造,所有的水可能都已经被蒸发了,也没有板块,它的整个系统是被封锁的,就好像绿野仙踪里那个没有油而生锈的锡铁人一样。”(选文有改动)下列对文中“东亚下面存在着一个非常巨大的水库”这一发现的解说,最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通过对地球内部深处的扫描,科学家发现在东亚下面的地幔深部存在着一个非常巨 大的水体。• |
B.由地震学家Michael Wysession和他的学生首次在地球内部深处发现的这个巨大水 体的大小相当于一个北冰洋。 |
C.发现者是通过分析由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地震装置所收集的地震穿过地球时产生的 将近60万份的震波记录得出结论的。 |
D.因为水可以减慢地震波的速度,所以根据地震波在亚洲大陆下面表现出的减弱现象预测出亚洲大陆深部存在着水。 |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地球内部深处的水是由地下的高温从沉人地幔的海底岩层中蒸发出来的。 |
B.水饱和区实际上是一个内部含有大量的水的看似为固体岩石的叠加区域。 |
C.运用加热的方法就可以将水从看上去像固体岩石的水饱和区中分离出来。 |
D.研究人员估计有0.1%的岩层沉人地幔就可产生相当于一个北冰洋的水量 |
依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亚洲大陆下面的巨大水体使地震波减弱、速度减缓,这表明该地区地震的可能性比
其它区域要小。
B.地球内部深处存在着水饱和区且水量巨大,因此人类可以直接加以开采利用以解决目前淡水缺乏的问题。
C亚洲大陆内部深处的巨大水量是由太平洋区域内0.1%的海底冰冷固体岩层沉人
数千英里的地幔之中形成的。.
D.如果地球内部深处没有了巨大的水体,地球的整个系统就可能被封锁,从而变得如现在的金星一样。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海洋通过风、波浪和太阳等形式储存着充足的能源。现在,所有这些能源汇聚在一起组成“能源岛”——它像提取“黑金”的石油钻井平台那样提取可再生能源。这是工程师多米尼克•米凯利斯的设想。当他发现通过用泵抽吸海底冰冷海水来发电的海洋热能转换系统(英文缩写OTEC)发展太缓慢时,便产生了这个想法。
海洋热能转换系统的原理是利用海平面和海底水流的温差来发电。热带海洋的浅海水温可以达到29摄氏度,而距它仅仅1公里深度的水流温度则要低得多。这种剧烈的温差被用来驱动涡轮,后者将带动发电机发电。专家估测,6000万平方公里的热带海洋在一天之中可以吸收相当于2500亿桶石油热量的太阳能。
米凯利斯正在设计的能源岛的中心是一个海洋热能转换系统,周围直径600米的平台上将安装风力发电机和太阳能收集器。另外,整个能源岛周围还将安装水流涡轮机来收集海水流动产生的能量。米凯利斯称,一个六边形的能源岛可产生250兆瓦发电量,足够为一座小型城市提供能源。如果将几个能源岛连接起来组成一个小型能源岛群,甚至可以用作船舶停靠的小港口或者供游客休息的“绿色”宾馆。
米凯利斯的主要设计目标是建造一座海洋热能转换工厂。他在美国生活科学网站介绍说:“与其他海洋能源技术相比,这项技术的主要优点是可持续性,它能够每天24小时连续运转。”这是因为海洋热能转换系统不依赖于太阳、风或者海洋,而是以受太阳照射的海面水流和深海水流的温度差为基础。系统从能源岛附近吸收温暖海水,用于蒸发液体——可以是海水本身或者氨水。该过程产生的蒸汽将驱动涡轮机产生电能。接着系统抽吸海平面以下的冰冷海水将蒸汽重新冷缩成液体,这个过程会使压强下降,有利于更多蒸汽通过涡轮机叶片,从而再次产生电能。能源岛产生的清洁能源通过海底管道运输到海岸。它还可以从水中分离出氢,这些氢可以运送至海岸,以氢燃料电池的形式发电。
此外,利用蒸发—冷凝循环原理,能源岛还可以充当海水淡化工厂。米凯利斯推算,每生产1兆瓦时电量,海洋热能转换系统能产生100多万升的淡水。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对“能源岛”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它是专家设计的能从海水中提取再生能源的海洋热能转换系统。 |
B.它是利用海平面和海底水流的温差来发电的海洋热能转换系统。 |
C.它是通过水泵交替从深海和海面抽吸海水来发电的海洋热能转换系统。 |
D.它是既有发电功能,又有淡化海水功能的海洋热能转换系统。。 |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海洋聚集着充足的能源,这能源以风、波浪和太阳的形式储存。 |
B.利用海水温差发电的能源技术,有不少优越性,最大优点是可以每天连续发电。 |
C.能源岛有多种功能,既可用来发电,也可供人休闲。 |
D.这种海洋热能转换系统,是以不同深度海水的温度差为基础的。 |
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专家设计的海水热能转换能源岛,既能发电,又能产生淡水,将是理想的绿色环保工厂。 |
B.实践证明,海洋热能转换系统的工作流程是科学严谨和富有成效的。 |
C.能产生250兆瓦发电量为一座小型城市提供能源的能源岛采用六边形,可见科学家认为它是比较理想的形状。 |
D.这种新的海洋能源开发技术,离实际运用尚有不小的距离。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切莫握着鼠标忘了笔杆
高福生
在教育部举行的第十届“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副部长、国家语委主任赵沁平指出,现在很多学生写字时只知道那个字的大概形状,但是具体怎么写就不会了,而用电脑这个字很快就能敲出来。长期使用电脑导致学生提笔忘字,这与一个书法大国很不匹配。专家呼吁:在网络时代,不能“握着鼠标忘了笔杆”。
曾几何时,一个人写字的水平意味着他的修养和素质。而E时代的到来,电脑打字的书写方式,已悄悄颠覆了人们传统的手写文字的习惯。面对着曾经熟悉的文字,手指放在键盘上,就知道该按哪个钮,但拿起笔,许多字却印象模糊写不出来。这种“手写时代”老年人才会经常出现的“提笔忘字”现象。在年轻人的身上表现得愈来愈明显,被人戏称为“电脑失写症”。
一项针对在校大学生的调查显示,超过半数大学生对电脑等数码多媒体有依赖感,遇到结构稍微复杂一点的汉字就要借助手机和电脑来“救助”。在某人才招聘会上,一些应聘大学生的电子简历装帧精美,电脑编排功夫非同一般,但他们的汉字书写简直没法看,甚至有人连填表书写“聘任”的聘字都要抬头看招聘现场的大标语。去年,某媒体记者在IT行业聚集区街头随便找行人做了个调查,让他们写出“尴尬”一词,结果十余位过路的大学生、高三学生和公司白领等,竞无一人能正确写出来,着实令人“尴尬”了一回。
众所周知,汉字博大精深,底蕴丰厚,承载了中华民族的文明和智慧,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民族的象征。不论是方正的楷书、俊秀的小篆,还是道劲的草书,其兼具象形和表意的特点及蕴含的思想和文化内涵,即便再发达的科技也无法模拟和取代。国外的专家学者认为:每个汉字都是一个“集成电路”,在开发智力上是没有止境的;认识的汉字越多,联想就越丰富。正因为如此,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的一些中小学课程中,都将“书法”列入必修课。
在很多外国人都把汉字当成一门艺术,在积极地学习中文的今天,国人却因电子书写的推广,让“握着鼠标忘了笔杆”成为另类景观,不仅提笔忘字,而且提笔写错字的现象比比皆是,还呈现出一种越来越年轻化甚至是儿童化的趋势,实在是一种悲哀。这样的“写字困境”频现,不仅隐藏着学校教育特别是语文教育、中文教育的失落与迷失,也意味着传统的汉字书写艺术及其所传承的中国语言文化也在离我们渐行渐远,值得我们反思和重视。
当务之急.有必要将汉字作为一种“国粹”来进行保护,让每一个公民对这种民族文化敬畏有加。青年人尤其是大学生,应在熟练掌握多媒体技术的同时,重拾传统学习方式,培养阅读图书、手写文字习惯;我们的中小学校也要与时俱进,在研究语言教学的技术手段、推进板书教学的同时。抓好学生的“手写”训练,不仅要求学生用手写作业,更要在我们庞大而运转自如的考试机器里,加入关于写字的内容。如此,“提笔忘字”的“别扭”才会淡出我们的视野。
(选自《光明观察》2007年9月7日)根据文意,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教育部官员已经意识到了现在的学生提笔忘字的现象与一个书法大国很不匹配。 |
B.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的一些中小学生课程中,已经将“书法”列入必修课。 |
C.有专家学者认为汉字具有开发智力的作用,汉字能够激发人的联想。 |
D.现在大学生全都对电脑有依赖感,遇到结构稍微复杂一点的汉字就要借助电脑来“救助”。 |
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论据证明“切莫忘了笔杆”的是( )
A.现在很多学生写字时只知道那个字的大概形状,但是具体怎么写就不会了。 |
B.一个人写字的水平意味着他的修养和素质。 |
C.汉字博大精深,底蕴丰厚,承载了中华民族的文明和智慧,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民族的象征。 |
D.很多外国人都把汉字当成一门艺术,在积极地学习中文。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人为什么会流泪?
曹国华
人类学家发现,在种类众多的灵长类动物中,人类是唯一会哭泣流泪的成员。那么,人为什么要流眼泪?流泪对于人体有什么作用?
达尔文认为,流泪是某种进化的“遗迹”,与进化过程中的生存竞争无关。达尔文分析道:哭泣时,眼睛周围的微血管会充血,同时小肌肉为保护眼睛而收缩,于是导致泪腺分泌眼泪。达尔文据此认为,对于人体来说,眼泪本身是没有意义的“副产品”。
美国人类学家阿希莱•蒙塔戈认为,流眼泪对人体具有益处,这种益处在进化中有一定影响,因而能通过自然选择被一代一代地保存下来。人类会流泪正是适者生存的结果。他举例说:眼泪中含有溶菌酶,这是人体的一种自卫物质,它能保护鼻咽粘膜不被细菌感染。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佛莱从心理学和生物化学的角度,对流泪行为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研究。他把流泪分成反射性流泪(如受到洋葱刺激)和情感性流泪两类。他对眼泪样品进行分析测试,发现情感性流泪的泪水中舍蛋白质较多,而反射性流泪的泪水中含蛋白质较少。在这些结构复杂的蛋白质中,有一种据测定可能是类似止痛剂的化学物质。根据这一结果,佛莱推测,流泪可能是一种排泄行为,能排除人体由于感情压力所造成和积累起来的生化毒素;情感性流泪排泄毒素,使流泪者恢复心理和生理上的平衡,因而对健康有益?
另外他还发现,人的喜泪量大,味道很淡.而悲泪、怒泪则水分不多,味道很咸,原因在于受刺激的是交感神经还是副交感神经。因此,悲伤时,流出泪水,有利于健康。那么,为什么灵长类动物中唯独人类会流泪呢?1960年,英国人类学家爱利斯特•哈代教授提出海猿假说。认为在人类进化历史中,存在着一段几百万年的水生海猿阶段。这一特殊的阶段在人类身上至今留有深刻的印记,留有解剖生理方面的痕迹。这些特征,在别的陆生灵长类动物身上都是没有的,而在海豹、海狮等海洋兽类、海鸟身上却同样存在。例如,人类的泪腺会分泌泪液,泪水中含有约0.9%的盐分,这一特殊的生理现象也是海兽的特征,是古老的海猿阶段留在人体上的痕迹。
(选自《百科知识》2006年第8期)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某种进化”是指人类在因哭泣所导致的眼睛周围的微血管充血时,小肌肉就会为缓解充血而收缩,这一功能通过生存竞争一代一代保留下来。 |
B.人类在哭泣时能流出眼泪,这与生存竞争没有关系;而小肌肉为保护眼睛收缩与生存竞争有关。 |
C.眼睛周围的小肌肉收缩之所以能保护眼睛,是因为它能导致泪腺分泌眼泪。 |
D.眼泪本身是进化的“副产品”,小肌肉收缩对人体是有益的,是进化的“主产品”。 |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流泪是人们与生俱来的简单行为,人类是唯一会哭泣流泪的动物。 |
B.达尔文与阿希莱•蒙塔戈的观点截然相反,他们的主要分歧在于流眼泪对人体有没有益处,眼泪与生存竞争有没有关系。 |
C.威廉•佛莱的研究表明,情感性流泪的泪水中含蛋白质较多,而反射性流泪的泪水中含蛋白质较少,这些结构复杂的蛋白质具有止痛作用。 |
D.爱利斯特•哈代教授提出的海猿假说,解释了人类流泪的起源、眼泪对人体的意义等问题,然而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
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阿希莱.蒙塔戈认为,眼泪中所含的溶菌酶能保护鼻咽粘膜不被细菌感染,据此可以推断,相对于有眼泪的哭泣,没有眼泪的干哭容易使鼻咽粘膜受到感染。 |
B.由于生活在陆地缺少盐分的补充,陆生灵长类动物为了避免体内盐分的浪费而不会流泪,这正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
C.如果考古学界在将来能发现可靠的海猿化石,那么啥代教授提出的“海猿假说”,将会被完全证实之。 |
D.人类的泪腺会分泌泪液,泪水中含有约0.9%的盐分,这一特殊的生理现象也是海兽的特征,据此可以断定,人类真正的始祖是海猿,两不是类人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