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曾以“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总结了自己的终生学问。对这四句话解读正确的是( )
A.格物致知是心学的认识论 |
B.良知就是人性 |
C.心学注重对内心的阐发 |
D.区分善恶是心学的根本标准 |
1911年11月2日《伦敦华侨致全国同胞电》:“救亡之策,惟泯汉满,和革党,调新旧,速建联邦共和大国。……条乞亿兆同胞,军民一心,速迎天机,各守公法,速建共和立宪国。袁世凯资格,适于总统,外论亦协,方不可折入满洲,存帝自扰。”据此可知伦敦华侨支持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的理由是()
A.能够调和矛盾,建立君主立宪 | B.可以挽救危亡,实现民主共和 |
C.可以取悦外国,获得支持协助 | D.能够打击满族,消除满汉矛盾 |
下图为康德拉捷夫世界经济增长与衰退的波动周期表,图中周期⑤凸显了“美国世纪”的到来,其标志是
A.“美元帝国”形成 | B.罗斯福新政 |
C.美国独立 | D.“冷战”开始 |
1921年3月,俄共(布)通过如下决议:“纳税后剩余的一切粮食、原料和饲料,农民可以自己全权处理,可以用来改善和巩固自己的经济,也可以用来提高个人的消费,用来交换工业品、手工业品和农产品。”这表明苏俄将()
A.征收所有余粮 | B.废除各种农业税 |
C.允许商品买卖 | D.取消自由贸易 |
罗斯福认为:“国家的义务之一就是要照顾那些在逆境下如无别人照顾即难以为生的公民……政府必须给这些不幸的公民以援助。”罗斯福新政中,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措施是()
A.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一定补贴 |
B.实行社会保障,增加就业机会 |
C.规定工人的工资标准和工作时间 |
D.恢复银行信用,保护储户利益 |
下表反映了1913年、1938年、1973年三个年份英国、法国、美国政府总支出占GDP的百分比。由此得出的结论符合史实的是()
1913年 |
1938年 |
1973年 |
|
英国 |
13.3% |
28.8% |
41.5% |
法国 |
8.9% |
23.2% |
38.8% |
美国 |
8.0% |
19.8% |
31.1% |
A.马歇尔计划推动了欧洲经济复苏
B.三国政府逐步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C.三国政府均放弃了自由贸易政策
D.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三足鼎立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