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1978年我国总就业人员为40152万人,农业就业人员28318万人,占70.5%;第二产业就业人员6945万人,占17.3%;第三产业就业人员4890万人,占12.2%。据此可知( )
A.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积极作用明显 |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有力的解决了当时的就业困境 |
C.此时我国就业结构还是农业国家的就业结构 |
D.计划经济体制逐步过渡到了市场经济体制 |
美国学者保罗·肯尼迪在《大国兴衰》一书中指出: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无论苏联领导人在改革方面唱的调子多高,他们也不想按照邓小平先生的做法进行大规模的农业改革,达到中国式的自由化程度。虽然情况很明显,苏联农业产量大大低于它的中国邻邦”。这段材料试图说明( )
A.勃列日涅夫农业改革遭到失败 |
B.苏联和中国改革的根本性质不同 |
C.戈尔巴乔夫改革并未突破旧的农业体制 |
D.苏联继续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
中国知识界曾掀起了一股谈论苏联和社会主义的热潮,他们认为“国家能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行科学的规划,从而避免了资本主义自由经济下生产的无规划性以及由此造成的混乱和浪费”。由此判断,苏联当时实行(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B.新经济政策 |
C.斯大林经济体制 | D.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 |
下表体现了 1928—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及重要工业产品在欧洲和世界的排名,其变化原因不包括( )
1928年 |
1932年 |
1937年 |
|||
世界 |
世界 |
欧洲 |
世界 |
欧洲 |
|
工业生产总值 |
5 |
3 |
2 |
2 |
1 |
机器制造业 |
4 |
2 |
1 |
2 |
1 |
电力 |
10 |
7 |
4 |
3 |
2 |
A.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B.欧美遭受经济危机打击
C.苏联与德国作战的军事需要
D.发展经济的五年计划推动
1931年苏联购买了美国机器出口总量的50%,英国机器出口总量的70%,世界机器出口的30%。到1932年占到英国机器出口的90%,世界机器出口的50%。这主要说明( )
A.苏联利用西方危机发展工业 |
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取得成效 |
C.西方国家以邻为壑转嫁危机 |
D.不同制度国家可以互相帮助 |
苏俄历史上曾出现过一个有趣的现象:一向与布尔什维克为敌的美国资本家福特在苏俄建成了汽车制造厂,这成为他最满意的生意。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福特企图干扰苏俄的经济恢复 |
B.福特为经济利益放弃政治信仰 |
C.苏俄放弃布尔什维主义的理想 |
D.苏俄新经济政策吸引外国资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