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中国主要朝代官方人口统计举要
| 朝代 | 
   纪年 | 
   年份 | 
   户数(万户) | 
   人口数(万) | 
  
| 西汉 | 
   平帝元始二年 | 
   2 | 
   1233.31 | 
   5959.50 | 
  
| 东汉 | 
   光武帝中元二年 | 
   57 | 
   427.96 | 
   2100.78 | 
  
| 桓帝永寿三年 | 
   157 | 
   1067.80 | 
   5648.69 | 
  |
| 西晋 | 
   武帝太康元年 | 
   280 | 
   245.98 | 
   1616.39 | 
  
| 隋 | 
   炀帝大业五年 | 
   609 | 
   890.75 | 
   4602.00 | 
  
| 唐 | 
   玄宗天宝十四年 | 
   755 | 
   891.47 | 
   5291.93 | 
  
| 北宋 | 
   徽宗大观四年 | 
   1110 | 
   2088.23 | 
   4673.48 | 
  
| 南宋 | 
   光宗绍熙四年 | 
   1193 | 
   1230.29 | 
   2784.51 | 
  
| 元 | 
   世祖至元二十八年 | 
   1291 | 
   1343.03 | 
   5984.90 | 
  
| 明 | 
   成祖永乐元年 | 
   1403 | 
   1141.58 | 
   6659.83 | 
  
| 清 | 
   世祖顺治八年 | 
   1651 | 
   —— | 
   1063.33 | 
  
| 高宗乾隆十八年 | 
   1753 | 
   —— | 
   10275.00 | 
  
 
 ——摘自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
 材料二:1650年—1900年的世界人口变化百分比图
 
 ——根据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资料整理
 材料三: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我国政府的人口政策也在根据社会的变化不断进行调整。建国初期“人多是好事”是生育政策的主导思想,使人口迅猛增长。60年代,限制生育政策提出,并在部分市、县试行。1970年开始计划生育政策逐步形成,1982年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的计划生育政策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长期的计划生育政策虽有效控制了人口的过快增长,但“人口红利”的即将消失,老龄化时代的到来,性别比的失衡,全民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还有独生子女在主流城镇社会成为中坚人口等,也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根据搜狗百科《计划生育政策》等资料整理
 (注:所谓“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人口变化呈现出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世界总人口比例出现的变化特点,分析其产生的积极影响。
 (3)综合以上三则材料,谈谈你对我国人口政策的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公元1500年前后,不同国家相互对话和相互竞争的历史大幕拉开了,由此,大国崛起的道路有了全球坐标。……绝大多数历史学家认为:公元1500年前后是人类历史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从那个时候开始,人类的历史才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在此之前,人类生活在相互隔绝而又各自独立的几块陆地上,没有哪一块大陆上的人能确切地知道,地球究竟是方的还是圆的,而几乎每一块陆地上的人都认为自己生活在世界的中心。
 ——《大国崛起》
 材料二
 材料三
 请回答:
 (1)材料一中1500年前后发生了什么事情,成为真正意义上世界历史的开端?这一事件对欧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从材料二可以看出19世纪中期英国的经济地位如何?分析导致这种地位的主要原因。
 (3)据材料三图片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化趋势加强的主要表现。
 (4)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它又是一柄双刃剑。中国为应对全球化采取了怎样的具体措施?试举例加以说明。
阅读下列图表和材料
 材料一继昌隆缫丝厂的蒸汽锅炉机 材料二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变化
材料三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江苏南通人张謇创办的南通大生纱厂等企业发展很快,仅大生纱厂一、二厂,到1921年就获利白银一千六百多万两,其中三分之二是在大战期间获得的。但到20年代中期,张謇的企业就每况愈下了。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所反映的经济现象出现的原因有哪些?它与我国古代手工业生产相比,最大的不同点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我国民族企业发展过程有什么特点?
 (3)根据材料三,说说为什么张謇的企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迅速发展,而到20年代中期又衰落下去?
 (4)张謇企业的命运给我们哪些启示?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观察下列图片
 材料二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计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蓄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贾谊《论积贮疏》
 材料三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四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妊,多治麻丝葛绪捆布黪,此其分事也。
 材料五苏州“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出现“大户张机为生”,以增殖财富;而工匠“趁织为活”,“得业则生,失业则死”的现象。
 ——《岳麓版必修2》
 (1)结合材料一说明在古代中国的农业生产中,主要的耕作方式是什么?
 (2)材料二是如何看待农业和商业关系的?形成了什么样的经济政策?该政策有何影响?
 (3)材料三是如何看待农业和商业关系的?
 (4)材料四反映了我国古代什么样的生产方式?(1分)这种生产方式有何特点?(2分)
 (5)根据材料五说明在城市的经济领域又出现了什么新的现象?导致这一新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戈雷岛又称“奴隶岛”,与首都达喀尔隔海相望。这个岛历史上被西方殖民者用来贩运、关押黑人奴隶,是西非最大的奴隶转运站。
 材料二 1762年,皇家非洲公司获得英王特许,很快就成为西非黄金和奴隶的最大买主。但是由于英国同荷兰争相向非洲人出售武器弹药,竞争十分激烈,杀人武器很快就在某些森林国家中扩散。对许多非洲国家的首领来说,掳掠和贩卖奴隶成了一种令人痛苦而又不得不干的事。如果他们拒绝干,欧洲就会向他们的对手提供武器,这些武器可能被用来掳掠他们的臣民,变卖为奴。
 ——伯恩斯《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在欧洲以外直接靠掠夺、奴役和杀人越货而夺得的财宝,源源流入宗主国,在这里转化为资本。欧洲资产阶级在贩卖黑人奴隶的过程中,丢掉了最后一点羞耻心和良心。
 ——马克思
 请回答:
 (1)戈雷岛能成为西非最大的奴隶转运站的地理条件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说明英国在西非掠买黑人奴隶的主要手段是什么?
 (2)材料一、二、三与近代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有何内在的联系?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白先勇策划的青春版昆曲《牡丹亭》(下图为青春版《牡丹亭》剧照)从2004年“首演开始,99场出场场场爆满,反响非常好”。“让年轻人士之中至少看一次昆曲,改变他们对传统艺术的想法,这是白先勇将青春版《牡丹亭》引进高校的原因”。
 “《牡丹亭》连接传统与现代。让大家欣赏传统戏剧,这是正统、正派、正宗的演出。”白先勇说,“我们不是迎合大众,而是做出美的东西来教育大众。” 
 ——根据报刊摘编
 材料二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指确保非物质遗产生命力的各种措施,包括这种遗产各个方面的确认、立档、研究、立档、研究、保护、宣传、弘扬、传承(特别是通过正规和非正规教育)和振兴。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材料三昆曲曾经有过辉煌历史,晚明至清朝乾嘉时期独霸中国剧坛两百多年,是当时的“国剧”。上至宫廷,下至市井,莫不爱好。唱曲是当时的全民运动。昆曲集诗、歌、舞、戏于一体,由于大量文士参与撰写,审度音律,昆曲遂成为明清时代高雅艺术的指标。而昆曲的长期衰微,亦正是民族精英文化的一大损失。……这股昆曲热潮如果没有更进一步的社会普及教育,是难以后继的。今年十月一日至七日,于丹教授在中央电视台继《论语》讲座后及时推出“昆曲之美”讲座,从“梦幻”开始,最后归结到“风雅”,把昆曲美妙传神音艺俱佳的风貌描述得淋漓尽致。相信于丹教授的昆曲七讲,跟她的《论语》讲座一样,会产生广大的普及效应,对昆曲的推广发扬将有巨大贡献。
 ——《于丹·游园惊梦》白先勇先生的序言
 请回答:
 (1)材料一图中的人物在戏曲中的角色分别被称之为什么?在昆曲中,这样的角色必须具备怎样的条件?
 (2)根据材料一、二,阐述白先勇的做法属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传“保护”的理由。
 (3)材料三说明了今天的昆曲面临着怎样一个处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4)材料一和材料三分别反映了当今如何振兴昆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