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3年,马克思在《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中说:“可以大胆预言,中国革命将把火星抛到现代工业体系的即将爆炸的地雷上……直接随之而来的将是欧洲大陆的政治革命。”而到了1862年夏,马克思在《中国纪事》一文中指出:“(太平天国)除了改朝换代以外,没有给自己提出任何任务。他们没有任何口号,给予民众的惊惶比给予旧统治者们的惊惶还要厉害。他们的全部使命,好像仅仅是用丑恶万状的破坏来与停滞腐朽对立,这种破坏没有一点建设工作的苗头……太平军就是中国人的幻想所描绘的那个魔鬼的化身。”马克思的观点发生这样鲜明的变化,其根本原因是马克思认为( )
| A.太平天国运动既不反对帝国主义也不反封建主义 |
| B.太平天国与清政府是腐朽与丑恶的对立,两者并无本质的区别 |
| C.“革命”的太平天国之战,不过是屡见不鲜的改朝换代的新尝试 |
| D.当时中国社会生活停滞,未有新的社会生产力和新的社会力量的必然产物 |
英国人麦考利1830年说:“如今我们国家比1790年还穷吗?我们坚决相信,尽管统治者有种种管理不当之处,但英国一直在变得越来越富。有时略有停顿,有时暂时倒退,但总的趋势是不容置疑的。”这一说法的主要历史背景是( )
| A.国际局势平稳发展 |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
| C.工业革命成效显著 | D.西方殖民主义体系确立 |
19世纪上半叶,法国农村盛行一种“家庭加工系统”,即工厂本身或通过承包商把产品原料分给一些家庭加工,然后收回成品。这一现象说明在当时的法国( )
| A.工业基于经济的多元结构 | B.工业革命尚未开始 |
| C.工业化带动农业经济转型 | D.农村的劳动力过剩 |
中日双方对1894年7月25日发生的丰岛海战记述各异。中方《济远航海日志》记载:“7点45分,倭三舰同放真弹子,袭击我船,我船即刻还炮。”日方出版的《二十七八年海战史》称:“7点52分,彼我相距约3000米之距离。济远首先向我发炮。旗舰吉野立即迎战,以左舷炮向济远袭击。”这说明:( )
| A.研究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 |
| B.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 |
| C.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 |
| D.原始记录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真相 |
以下文字是摘自近代某历史人物自传序言:“余与陆子兴(徵祥)外长,权衡利害,折冲樽俎,虽未全部承认,终屈于日本之最后通牒。……其后巴黎和会失败,亦归咎于我;于是群起而攻,掀起五四风潮,指我为卖国贼,然而事实经过,何尝如此!徒以三人成虎,世不加察,以致恶性宣传,俨如铁案,甚矣,积非成是之可惧也”。让我们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有( )
| A.由于谣言作者被冤枉 |
| B.在对日交涉中作者并未卖国 |
| C.文中“最后通牒”所涉条约为巴黎和会《凡尔赛和约》 |
| D.此书可能是曹汝霖或章宗祥所著 |
在民国初年北京大学有个辜鸿铭的学者,他出生在南洋的印尼,读书在英国,取了个日本的东洋妻子,在北
洋政府做了部长,是个“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妻是东洋、官在北洋”的奇人。他的人生阅历主要反映( )
| A.清政府积极派送留学生 | B.中国人和日本人通婚和睦 |
| C.近代中国社会对外开放 | D.清政府重用留学归国人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