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慎势》说:“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是故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夫无等则朝廷乱,妻妾不分则家室乱,嫡孽无别则宗族乱。”材料体现了宗法制的作用是( )
| A.维护社会的安定 | B.加强了周王的权力 |
| C.区分血缘的远近 | D.保证贵族特权地位 |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使朝廷迁之上,闾阎之细(民间百姓),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与这一论述的精神实质最为接近的是
| 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 B.民为邦本 |
| C.天下为公 | D.民贵君轻 |
王夫之说:“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一姓之私也。”其思想的进步性在于
| A.反对君主专制 |
| B.反对封建私有制 |
| C.要求建立平等社会 |
| D.反对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 |
宋代儒学家们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世间的伦理纲常。这个新角度是
| A.从矛盾对立转换出发 | B.从天人感应出发 |
| C.从万事万物本原出发 | D.从人的本性出发 |
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有四句流传千古、至今不衰的话;“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从其内容看反映了
| A.程朱理学 | B.阳明心学 | C.李贽“异端” | D.经世致用思想 |
文庙是中国古代官方兴建的祭祀孔子的场所,产生于唐代,宋代逐渐在中原、江南的城市中大量兴建,元代在贵州、云南,清代在新疆、东北等地区也相继出现。这一现象表明
| A.兴建文庙是加强专制统治的手段 |
| B.唐代是官方儒学教育的兴起阶段 |
| C.文庙的兴修导致了程朱理学的产生 |
| D.文庙的修建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