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余华在毁誉参半的长篇小说《第七天》作品研讨会上,首度开腔回应读者对他新书的吐槽:“我说《第七天》语言肯定没人骂了,但一样有人骂,有人说语言苍白,语言枯燥无味,白开水一样的语言。确实我没有想到语言也有人骂,因为这个小说的语言我非常讲究的,我修改了一遍又一遍, 尤其到一校、二校时,改动的全是语言。”由此可以看出( )
①人的认识都是对客观对象的主观映象
②意识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③任何真理都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④对一个对象可以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
|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④ | D.①③ |
“吃就吃新鲜的!”这是人们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在通常情况下这句话没有错,对大多数食品而言,越新鲜,其营养价值越高,味道越好,但对黄花菜、海蜇、木耳等食品而言,“新鲜”往往意味着可能存在导致事物中毒的隐患。这说明()
| A.真理与谬误没有区别 | B.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
| C.真理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 D.真理性的认识是不存在的 |
下列俗语,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是()
①三思而后行
②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③士别三日,刮目相看
④不登高山不知山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
| A.①② | B.②③ | C.②④ | D.③④ |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包括核试验在内的许多科学研究都可以用计算机进行模拟实验,既可以达到实验效果,又可以节省实验费用,降低实验风险。从认识论上看,上述事实说明()
| A.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
| B.有些认识不需要通过实践即可获得 |
| C.实践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认识工具和手段 |
| D.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
中国气象局印发的《贯彻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提出:2015年,全国各省(区、市)气象部门将形成人工影响天气,改善空气质量作业能力,在重污染且有降水形成的条件下采取相应的气象干预措施,消减雾霾,清洁空气。这说明()
①发挥主观能动性是改善空气质量的依据
②人工影响天气的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
③人们可以改变事物运动的规律
④必须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利用规律
|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④ | D.③④ |
“是否自主招生”一直是我国教育界争论的焦点,专家、教师、家长等各持己见,莫衷一是。从认识论角度看,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
①不同认识主体对同一事物的认识总是不同的
②真理总是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
③事物本质的暴露和展现需要一个过程
④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会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
| A.①② | B.②③ | C.②④ | D.③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