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数年以来,中外臣工讲求时务,多主变法自强……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
——光绪帝《定国是诏》
材料二 日本明治维新的领导人不赞成这种不加区别地奉承所有西方东西的做法,他们并不对西方文明本身感兴趣,而仅仅对其中增强了民族力量的那些组成成分感兴趣……他们现在提出了一个非凡的改革方案,宗旨在于建立一个强大的日本,而不是完全模仿西方国家……讲究实际的日本领导人得出了这一明确结论:每个民族必须为自己去掠夺,软弱和胆小将一无所获。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日本维新以来,崇尚西学,仿效西法,一变其积习,而焕然一新,甚至于改正朔,易服色,几与欧洲诸国无异。盖其意以为非此不足与之抗衡也,然日本自此财用益绌,帑藏益虚,国债积至巨万,外强中槁,难持久远。……其实所学西法,亦徒袭皮毛,未得其精,而已嚣然自足矣。
——王韬(1828——1897)《弢园文录外编》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内容,指出中日改革的主要异同点?
(2)材料三认为日本“所学西法,亦徒袭皮毛,未得其精”。你是否赞同,依据史实说明理由。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 戊戌变法的意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尚书》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认为民贵君轻,又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荀子》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材料二 明清时期,我国历史也进入到了一个承古萌新的转折时代。在社会思想方面,“民本思想是先秦以来中国政治思想的主流之一,它与尊君论相反又相成,共同构筑了中国君主专制政体的理论基石……然而,至明末清初,‘天崩地解’的时代氛围和批判思想的氤氲涵化,为传统的民本思想提供了一次更新的机会……我们把明末清初涌现的政治理念称之为‘新民本’”。
——冯天瑜等《解构专制——明末清初“新民本”思想研究》)
黄宗羲是“新民本”思想的代表人物,其在《明夷待访录》中指出:“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官者,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而公其非是于学校(公共机关)。……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夫工固圣王之所欲,而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材料三 新民本思想形成于君主专制制度走向衰落并带来国破家亡的明清之交,它是中国旧知识分子探讨中国君主政治制度改良所达到的最高水平。同时,中国大地已经萌生一些新的社会经济因素,与此适应,黄宗羲提出的与当时社会经济中出现的封建异动因素相适应的政治观点,是令人瞩目的时代精神的一种反映,客观上反映了市民阶层的要求与生活愿望。
——摘编自谢贵安《<明夷待访录>“新民本”思想的历史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先秦儒家如何从君民关系的角度来阐述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及其理想的政治。
(2)根据材料二,指出黄宗羲“新民本”思想的特点。并比较先秦时期的民本思想与明末清初“新民本”思想的不同。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黄宗羲“新民本”思想出现的时代特征。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论语•宪问》
子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论语•八佾》
材料二 以其本心论之,管仲才陈于桓公而见于行事者,皆微权小智,虽假尊周为名,其意则富强其国而已。固君子才羞道也。
——明·宋濂《宋学士文集•静学斋记》
材料三 迫难两全之际,捐小以全大,乃与其初心小异而不伤于大同。故管仲事雠而夫子许之为仁,以其知小大公私之辨也。使怀子纠之怨,忿戾以去其故国,北走戎,南走楚,必与桓公为难,而雪其捐捐之忿,则抑匹夫匹妇之不若,禽兽而已矣。君子之称管仲曰“徙义”,徙而不伤君子之素,则合异于同,而无媿(愧)于天下。
——王夫之《读通鉴论•明帝》
(1)根据材料一概括说明孔子评价管仲的标准。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濂和王夫之对管仲不同态度的原因。

在史学研究中,人们对于同一历史事件由于不同的史观,如革命史观、唯物史观、全球史观、欧洲中心史观等,就会产生不同的认识,关于工业革命起因的研究即为一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欧洲不是靠自身的经济力量而兴起的,当然也不能归因于欧洲的理性、制度、创新精神、技术、地理——简言之,种族的特殊性。我们将会看到,欧洲兴起的工业革命……是分沾了亚洲的生产、市场和贸易的好处——简言之,从亚洲在世界经济中的支配地位中谋取好处。欧洲从亚洲的悲伤往上爬,然后暂时站在了亚洲的肩膀上。
——弗兰克《白银资本》
材料二“生态缓解”这一概念,在波梅兰茨的用法中,指的是英国从新大陆获得大量土地密集的产品(如糖和棉花),从而缓解了英国自身的人口对土地的压力。……因为食品、燃料、纤维和建筑材料这四项必需品均要占用土地来生产,当纺织机械的革命新增加了对于棉花纤维的需求后,必然相应减少了食品、燃料和建筑材料所能占用的土地,从而提高了食品和燃料的价格。当食品和燃料的价格高于工资后,纺织业的技术革新也无法使工业革命持续下去,因为此时更多的土地和人力必须投入到四项生活必需品的生产中去,可见,孤立的技术革新无法形成持续的工业革命。美洲新大陆提供的“生态缓解”是英国工业革命的关键因素。——崔之元《生态缓解、奴隶制与英国工业革命》
材料三持续的工业进步背后是欧洲特有的文化条件的结果。……工业革命从根本上说主要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而不是纯粹的技术现象。这已经变得一目了然了。人们注意到,最先工业化的国家是那些与英国的文化和社会最相似的国家。
——奇波拉《工业革命前欧洲的社会与经济》
(1)据材料一,指出欧洲力量得以兴起的因素。“欧洲从亚洲悲伤往上爬”指的是?
(2)概括材料二中美洲大陆的“生态缓解”为工业革命提供的有利条件。
(3)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哪些“文化和社会”现象促进工业革命的发生。
(4)材料一、二主要体现了哪种史观?这史观在认识工业革命的起因上有何特点?

近代以来,为了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艰辛探索,走上了民族复兴之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民国初期,陈嘉庚说:“今日国势危如累卵,所赖以维持者,惟此方兴之教育与未死之民心耳”。黄炎培也说:“今吾中国至重要,至困难问题,厥惟生计;曰求根本上解决生计问题,厥惟教育。”
——朱英《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
材料二:从现在起,开始了由城市到乡村并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移到了城市。……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
——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1949年3月)
材料三:1952年一1965年国民生产总值指数图(1952年=100)

——摘编自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编《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
材料四:邓小平在向外宾介绍中国改革开放的由来时说:“我们现在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在总结了成功时期的经验、失败时期的经验和遭受挫折时期的经验后制定的。”
——郭德宏等《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1)据材料一概括两人共同的救国主张。联系所学知识,指出此类主张的积极意义和无法实现的原因。
(2)指出材料二“城市到乡村”、“城市领导乡村”的时代背景和基本内涵。
(3)据材料三,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化,分别分析其主要原因。据此说明为什么“革命以后的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
(4)据材料四,分析改革开放与邓小平所阐述的历史经验之间的关系。

某种程度上,乌克兰危机引发的美俄欧纷争可谓启动了“新冷战”的序幕。回顾历史,俄国(苏联)与西方的关系深刻影响了欧洲乃至全球的安全秩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其他国家面对德国的这种状态,有判断错误、一连串的怯懦行为和糟糕的盘算。然而这中间难道不也有各国政府领导间的合谋么?从将苏联、共产主义及其红军作为邪恶敌人的时刻起,难道不能将纳粹德国当作一道有用的防火墙么?难道德国不会通过向东推进来寻找(对一战战败)有用的补偿么?
——【法】米歇尔·波德著《资本主义的历史从1500年至2010年》
(1)指出材料一中的“其他国家”对德国采取的政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这一政策对欧洲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二面对同样实力得以加强,势力不断扩张的苏联,美国被赋予了资本主义阵营领导者的角色。1945年罗斯福和丘吉尔开始为战后做准备。……于是这个星球上就开始了一场棋局竞赛,两个超级强权都在各处落子,强化已经掌控的领地,威胁对方掌控较弱的地区,期间几个超乎寻常的紧张时期则勾勒了双方不越界的量度。
——【法】米歇尔·波德著《资本主义的历史从1500年至2010年》
(2)材料二中“1945年罗斯福和丘吉尔开始为战后做准备”指的是什么?结合史实说明美苏之间的棋局竞赛对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国际关系产生的影响。
材料三

1949——2008年中国与外国建交情况曲线图
(3)材料三所示图中第一次建交高潮的特点是什么?这次建交高潮中最大的成果是什么?这一成果对新中国初期的政治、经济、外交三方面产生了什么影响?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