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读下图,回答问题:

(1)以上这幅图反映的事件是什么?
(2)该人物先后几次下西洋?
(3)该事件的出发点在哪里?最远到达什么地方?
(4)该历史事件产生什么作用?

科目 历史   题型 问答题   难度 较易
知识点: 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2011年1月11日,在位于天安门广场东侧的国家博物馆北门广场,矗立起一座孔子雕像。许多海内外华人在雕像前虔诚地祭拜着“一代圣贤”孔子。2000多年前他是鲁国人,500年后成为中国人,又过了500年成了东亚人,现在要让孔子成为世界人。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论语·颜渊》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雍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卫灵公》
材料二:(他)因抱改革天下之宏愿,故政治活动之外更注重于教育,开中国史上民间自由讲学之第一声。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三:“吾将以教主尊孔子。……而教主不足以尽孔子。教主感化力所及,限于其信徒……举中国人,虽未尝读孔子之书者,而皆在孔子范围中也……吾将以教育家尊孔子。……而教育家不足以尽孔子。教育家之主义及方法,只能适用于一时代、一社会,而孔子之教育,则措四海而皆准,俟(等待)百世而不惑也。
——梁启超:《世界伟人》
(1)据材料一,指出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什么?援引材料一中的一句原话说明如何来实现这一主张?
(2)你认为孔子的政治主张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能否实现?为什么?
(3)结合材料二,谈谈孔子在教育方面作出了哪些贡献?请列举一例孔子在教育方面的名言。
(4)材料三中梁启超是怎样评价孔子的?概括指出其评价的主要依据。

历史上的变法与改革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进步。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见下图

铁制农具穿有鼻环的牛尊
材料二: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论语》
材料三: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材料四: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后五月而秦孝公卒……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君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史记·商君列传》
(1)从材料一的两幅图片中,你能获得哪些历史信息?这些信息说明了什么问题?
(2)材料二和材料三分别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商君改革的措施。
(4)根据材料四,分析导致商君悲惨结局的原因。你能从中得到哪些启示?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商鞅说:“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商汤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巡
礼者不足多。”
材料二 商鞅把小的乡邑合并为县,全国共设31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吏治理;挖掉土地上原有标志、疆界。向土地所有者征收赋税,保障国家的财政收入。变法五年后,秦国富强起来。
材料三 (新法)“行五年,秦人富强”“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请回答:
(1)材料一体现了商鞅的什么精神?商鞅代表哪个阶级的利益?
(2)材料二反映的是商鞅变法中的那两项措施?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说商鞅变法有何影响?
(4)商鞅因为触犯了旧贵族的利益,最好被车裂而死。你认为商鞅变法是失败了还是成功了?为什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中国革命最最终取得了胜利。
请回答:
(1)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哪一年开始的?开始的标志是什么?
(2)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标志是什么?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有什么伟大的历史意义?
(3)1924年,国民党召开一大,第一次国共合作形成,国民革命开始。为国民革命培养了大批人才的是国民党建立的什么学校?
(4)北伐战争哪一年开始?北伐的主要对象是谁?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走向近代化的历史,始于1861年。自此,中国的近代化运动,走过了自强、变法、革命和思想运动的历程。从器物层面到制度层面,再到思想层面,中国人每向前迈进一步,都异常艰难,但确是一种不断提高的过程,同时还涌现出了一批仁人志士,进行艰苦的探索。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完成下图:

①:
②:
③:
④:
(2)请写出两位洋务派的代表人物。
(3)揭开②序幕的是什么事件?②事件的失败说明了什么?
(4)③的指导思想是什么?请说出他的领导者。
(5)请写出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两个)。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