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醉书斋记                      郑日奎
于堂左洁一室,为书斋,明窗素壁,泊如也。设几二,一陈笔墨,一置香炉、茗碗之属。竹床一,坐之;木榻一,卧以之。书架书筒各四,古今籍在焉。琴、磬、麈尾诸什物,亦杂置左右。
晨起,即科头①,拂案上尘,注水砚中,研墨及丹铅,饱饮墨以俟。随意抽书一帙,据坐批阅之。顷至会心处,则朱墨淋漓渍纸上,字大半为之隐。有时或歌或叹,或笑或泣,或怒骂,或闷欲绝,或大叫称快,或咄咄诧异,或卧而思,起而狂走。家人瞷见者,悉骇愕,罔测所指,乃窃相议,俟稍定,始散去。婢子送酒茗来,都不省取。或误触之,倾湿书册,辄怒而责,后乃不复持至。逾时或犹未食,无敢前请者。惟内子时映帘窥余,得始进,曰:“日午矣,可以饭乎?”余应诺。内子出,复忘之矣。羹炙皆寒,更温以俟者数四。及就食,仍挟一册与俱,且啖且阅,羹炙虽寒,或且变味,亦不觉也。至或误以双箸乱点所阅书,良久始悟非笔,而内子及婢辈罔不窃笑。夜坐漏常午,顾童侍,无人在侧。俄而鼾震左右,起视之,皆烂漫睡地上矣。
客或访余者,刺已入,值余方校书,不遽见。客伺久,辄大怒,或索取原刺,余亦不知也。盖余性既严急家中人启事不以时即叱出而事之紧缓不更问以故仓卒不得白而家中盐米诸琐物皆内子主之颇有序。余是以无所顾虑,而嗜益僻。
他日忽自悔,谋立誓戒之,商于内子。内子笑曰:“君无效刘伶断饮法②,只赚余酒脯,补五脏劳耶?吾亦惟坐视君沉湎耳,不能成君谋。”余怅然久因思余于书,诚不异伶于酒,正恐旋誓且旋畔为文字饮,不犹愈于红裙耶?遂笑应之曰:“如卿言,亦复佳。”乃不复立戒,而采其语意,以名吾斋曰“醉书”。                                               ——选自《续古文观止》,有删改。
[注]①科头:不戴帽子。②刘伶断饮:刘伶戒酒。《晋书刘伶传》云,刘伶曾求其妻具酒肉立誓戒酒,誓后依然嗜酒如故。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晨起,即科头甫:刚刚
B.惟内子时映帘窥余,得始进间:缝隙
C.客伺久,辄大怒诟:责骂
D.吾亦惟坐视君沉湎耳,不能成君谋赞:帮助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而内子及婢辈罔不窃笑客有吹洞箫
B.竹床一,坐之退论书策舒其愤
C.为文字饮,不犹愈于红裙耶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D.余怅然久不知将军宽至此也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描绘了书斋主人为了读书常常置酒茶、饭食、睡眠和家人、宾客于脑后等痴醉癫狂的状态,展示了一个嗜书如命的书痴形象,表现了作者自得其乐、自我陶醉的心态。
B.作者夫人主持家务,井然有序,客观上“纵容”了丈夫的“醉书”习性;当作者对这种习性悔而思改时,她幽默地表示反对,可见她对丈夫的“醉书”也持几分赞赏的态度。
C.作者本打算戒除“醉书”的习性,考虑到积习难改,最终还是找了个借口自我安慰,顺其自然了。
D.作者不仅嗜书,而且嗜酒,后来他本想戒酒,但他妻子认为他和刘伶一样根本无法将酒戒掉,于是他打消了戒酒之念,而且将书斋命名为“醉书”。

用“/”给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盖余性既严急家中人启事不以时即叱出而事之紧缓不更问以故仓卒不得白而家中盐米诸琐物皆内子主之颇有序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悉骇愕,罔测所指,乃窃相议,俟稍定,始散去。
(2)因思余于书,诚不异伶于酒,正恐旋誓且旋畔。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节选自 庄子《逍遥游》)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云气,负青天绝:穿越
B.此亦飞之也至:到达
C.故夫知一官效:胜任
D.而御六气之辩:变化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下列对原文意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宋荣子嗤笑那才智、品行、道德、能力俱佳的人,这是不对的。
B.世人都称赞宋荣子,他并不因此奋勉,这表明他成功后有懈怠。
C.列子对世俗的荣誉并没有汲汲去追求,他超然脱俗,树立至德。
D.逍遥游是摆脱现实生活中各桎梏之后的精神上达到的绝对自由。

翻译
且天之亡秦,无愚智皆知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孰与身伏斧质,妻子为戮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章邯狐疑,阴使候始成使项羽,欲约。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译文: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译文: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译文:

秦军数却,二世使人让章邯。章邯恐,使长史欣请事。至咸阳,留司马门三日,赵高不见,有不信之心。长史欣恐,还走其军,不敢出故道。赵高果使人追之,不及。
欣至军,报曰:“赵高用事于中,下无可为者。今战能胜,高必疾妒吾功;战不能胜,不免于死。愿将军孰计之。”陈馀亦遗章邯书曰:“白起为秦将,南征鄢郢,北坑又马,攻城略地,不可胜计,而竟赐死。蒙恬为秦将,北逐戎人,开榆中地数千里,竟斩阳周。何者?攻多,秦不能尽封,因以法诛之。今将军为秦将三岁矣,所亡失以十万数,而诸侯并起滋益多。彼赵高素谀日久,今事急,亦恐二世诛之,故欲以法诛将军以塞责,使人更代将军以脱其祸。夫将军居外久,多内隙,有功亦诛,无功亦诛。且天之亡秦,无愚智皆知之。今将军内不能直谏,外为亡国将,孤特独立而欲常存,岂不哀哉!将军何不还兵与诸侯为从,约共攻秦,分王其地,南面称孤;此孰与身伏斧质,妻子为戮乎?”章邯狐疑,阴使候始成使项羽,欲约。约未成,项羽使蒲将军日夜引兵渡三户,军漳南,与秦战,再破之。
注释:斧质:古代一种酷刑。杀人时,置人于铁砧上,以斧斫之。质:铁砧。
对下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军数却,二世使人让章邯。让:责备、责问。
B.开榆中地数千里,竟斩阳周。竟:竟然。
C.彼赵高素谀日久素:向来。
D.而诸侯并起滋益多。 滋:更加。

下列各组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是()

A.①攻城略地,不可胜计,而竟赐死。②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
B.①因以法诛之。②不如因善遇之。
C.①使人更代将军以脱其祸。②以乱易整,不武。
D.①愿将军孰计之。②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章邯的军队驻扎在棘原,和驻扎在漳河南的项羽的军队,相持未战。由于秦军屡屡退却,秦二世派人来责问章邯。章邯害怕了,派长史司马欣回朝廷去请示公事。
B.长史司马欣到了咸阳,被滞留在宫外的司马门呆了三天,赵高竟不接见,心有不信任之意。他非常害怕,赶快奔回棘原军中,都没敢顺原路走,赵高果然派人追赶,没有追上。
C.司马欣回到军中,向章邯报告说,赵高在朝廷中独揽大权,下面的人不可能有什么作为,劝他赶快反叛。
D.陈馀也给章邯写了封信,用白起和蒙恬有功却被杀的事劝告他与诸侯联合,订立和约一起攻秦,共分秦地,各自为王。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

A.沛公则置车骑(安排、安置)
B.相去四十里(距离)
C.何辞为(告辞)
D.度我至军中(估计)

下列加点虚词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沛公虚伪狡诈的一组()
①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②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
③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
④立诛杀曹无伤
⑤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⑥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①②③⑥ D.①②④⑥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