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也是一部抗争史、探索史。中国人民在艰苦的环境中,不断进行着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变革。阅读下列年代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问题。
(1)史论结合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请你用史实说明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怎样形成的?
(2)依据中国近代化的探索进程,请分别写出图片A、B、D所反映的重大历史运动名称。
(3)为实现革命理想,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建立了什么革命组织?他领导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世界经济经历了一个区域性交流到全球化发展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完成有关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的对外交流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汉朝丝绸之路的开辟到明朝前期的郑和下西洋,我国一直实行和平、开放的对外政策。
⑴丝绸之路的开通与哪个历史事件有关?(1分)
⑵宋代的海外贸易空前繁荣,请你结合有史实说明其繁荣状况。(1分)
材料二:16世纪初,世界上原来互相隔绝的地区沟通起来。欧洲和亚洲、非洲、美洲之间的贸易日益发展,世界市场扩大了。美国的特产玉米、马铃薯等迅速传到亚、非、欧三洲。非洲的咖啡传到欧美,亚洲的茶叶等传到了欧美。
⑶世界由互相隔绝到开始连成一个整体,欧洲科学家做出了突出贡献。请写出一个航海家的名字。(1分)根据材料二概括世界沟通起来以后产生的积极作用。(1分)
材料三:今天,我们一起享受着人类共同的文明成果。欧洲人用着韩国制造的手机,日本人喝着美国生产的可口可乐,中国人开着日本品牌的汽车……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加强。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跨国公司有力地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进程。
⑷据材料三指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特点(1分)及促成这种特点的因素。(2分)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成就辉煌,这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密切相关。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完成问题探究。
时期 |
概述 |
问题探究 |
总 结 |
秦汉 时期 |
公元前221年,秦朝实现了国家的统一。秦汉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初步巩固。 |
⑴为巩固统一,秦始皇在政治上创立了一套什么制度?为实现思想上的大一统,汉武帝采取了怎样的措施? |
⑷通过问题探究,请你总结中国历史总趋势。 |
隋唐 时期 |
隋唐时期,出现了三百多年的统一,统一的规模超过秦汉时期。 |
⑵隋炀帝时期,哪一伟大工程的修建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唐朝时为汉藏两族的友好交往作出贡献的两位代表是谁? |
|
元明 清时 期 |
元明清时期,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发展和巩固。 |
⑶元朝时期,哪一新的民族开始形成?明朝抗击倭寇、取得台州九捷的民族英雄是谁?清朝何年设驻藏大臣,负责管理西藏事务? |
阅读材料:
《长征》—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1)、中国红军长征何时开始和结束的,其结束的标志是什么?
(2)、长征的途中,中国共产党召开了著名的遵义会议,你知道会议确立了谁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3)、有一位伟人说:“长征是以我们的胜利,敌人的失败的结果而结束的。”请你说说,长征能够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是什么?
(4)、红军长征经历了哪些艰难险阻?
(5)、我们经常说,要发扬长征精神,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而奋斗。那么,你心中的长征精神又是什么呢?
中国的近代化,是指19世纪中期以来,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中国的思想、经济、政治等方面开始摆脱封建的桎梏,向大机器生产下的社会形态迈进的历程。包括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思想文化上的近代化、先进化。
据此请回答下列问题:
(1)、19世纪中后期,在近代化的过程中,清政府在“经济上的工业化”(洋务运动)方面做了哪些尝试?
(2)、在“政治上的民主化”(戊戌变法)方面,资产阶级革命派取得什么成果?
(3)、在“思想文化上的近代化、先进化”方面,(打出“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具有空前影响的是什么运动?任举2个代表人物。
(4)、在近代化的过程中,中国向西方学习,但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是什么原因?
材料一: 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五四传单
材料二:1919年5月4日,北京的学生高呼“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等口号,发表宣言,揭露帝国主义的强盗行为,举行游行示威,痛打卖国贼章宗祥,火烧了曹宅……
材料三:1919年6月3日以后,上海等地的工人罢工,无产阶级登上政治的舞台,成为运动的主力,运动中心从北京转移到上海……“五四”爱国运动取得初步的胜利。
——人教版教材
回答:
(1)、据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五四运动”的性质。
(2)、材料三反映了“五四运动”的主力军有什么变化?五四运动对中国历史有什么重要影响?
(3)、你从材料中感受到哪些“五四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