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广州港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也是今天现代化海运的国际大港.中国丝绸的输出,早在公元前,便已有东海起航线和南海起航线两条主线路,比陆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更为悠久,历史上,中国航海家郑和携带大童丝绸、瓷器和铁器等赠品,率船队七下西洋,促进了中外政治、经济和科学文化的空前交流与发展,对世界的文化发展做出了贡献.当前,顺应时势,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将为环太平洋国家和地区提供难得机遇,必将有着更加美好的未来.
结合材料,运用联系客观性原理,分析“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科目 政治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辩证认识和运用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近年来,我国对外经济竞争合作大有作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也为全球经济企稳回升作出积极贡献。
材料一:(数据源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和国家统计局

注:中国对外投资额超过吸引外资额,成为净资本输出国“只是时间问题”。“同比”是指与上一年同时期相比。
2011年-2014年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及其盈利情况

注:对外直接投资利润再投资指对外投资获取的利润再次用于对外投资,从一个方面反映出盈利水平;2005年到2013年,我国平均对外投资收益率是3.3%,和主要发达国家的对外投资回报水平差不多。
材料二:新年伊始,中国对外投资又传重磅消息:中国的复星集团收购法国知名旅游休闲企业——地中海俱乐部已成定局。纵观全球,复星收购绝非孤例,中国资本走出去已风生水起,诠释着中国从“世界工厂”到“世界投资人”的华丽转身。当下中国资本输出已进入“全球化轨道”,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进一步加快,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对外投资国。
(1)指出材料一反映的经济信息。
(2)结合材料,运用“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有关知识,简述如何推动中国企业更好“走出去”。

下面是2015年上海市高考语文中的作文材料:人的心中总有一些坚硬的东西,也有一些柔软的东西,如何对待它们,将关系到能否造就和谐的自我。学生甲乙对此进行议论。
学生甲:文化塑造人生。要造就和谐的自我,必须加强科学文化修养。
学生乙:哲学是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学习哲学能够使人正确认识自我,从而造就和谐的自我。
(1)请运用“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知识对甲的观点进行评析。
(2)乙的观点你同意吗?请运用“哲学的作用”的知识谈谈你的看法。

为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加强对有关工作的统筹规划和政策协调,2015年6月,国务院决定成立国家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主要职责具体为:统筹协调国家制造强国建设全局性工作,审议推动制造业发展的重规划、重大政策、重大工程专项和重要工作安排,加强战略谋划,指导各地区、各部门开展工作,协调跨地区、跨部门重要事项,加强对重要事项落实情况的督促检查。
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l)从政府的角度,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分析我国怎样才能成为制造强国?
(2)为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我国政府应如何履行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

(22分)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9月3日是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设立纪念日是为了牢记历史,铭记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艰苦卓绝的斗争,缅怀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英勇献身的英烈和所有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作出贡献的人们,彰显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地位,表明中国人民坚决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激励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共同奋斗。(1)联系材料,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知识说明设立纪念日的必要性。

中华民族历经战乱和苦难的历史告诉我们,个人的命运与国家兴衰息息相关,落后就要挨打,只有国家富强,人民才能安居乐业。历史不能忘却,正义不容挑战,时抗战胜利的隆重纪念,既是时蠢蠢欲动的军国主义分子的威严震慑,亦是为整个国际社会敲响警钟。
(2)联系材料,运用“国际社会”的知识分析怎样才能让历史的悲剧不再重演。

今年9月3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日放假一天,9月3日至5日调休放假,共3天。旅游业内人士预计,新增的这个“小长假”将使得红色旅游和抗战历史遗迹旅游升温。
(3)联系材料,运用“消费”的知识分析“红色旅游”升温的意义。(8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推进城镇化,核心是人的城镇化,既要解决进城农民的户籍问题,还要解决城乡文化冲突问题。2014年7月24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材料一:《意见》就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提出了3方面11条具体政策措施。一是进一步调整户口迁移政策。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有效解决户口迁移中的重点问题。二是创新人口管理。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建立居住证制度,健全人口信息管理制度。三是切实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及其他常住人口合法权益。完善农村产权制度,扩大义务教育、就业服务、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卫生、住房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及其他常住人口合法权益。
材料二:城镇化进程中,城乡文化遭遇了一场空前的碰撞,在这场碰撞中,有冲突,也有融合。具体表现为现代与传统,中心与边缘的冲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与乡村都得到了快速发展,但这种发展并不同步,城市文化的现代元素不断增加,而乡村则保留着传统文化的诸多内容,带有浓厚的传统色彩。随着城乡发展和社会流动的增强,农村文化所体现的传统和守成与城市文化所推崇的开放和创新往往会产生巨大的冲突。城市作为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其文化因地理位置及其影响力成为中心文化。由于农村大部分都是零散分布在偏僻的山村,经济、交通相对比较落后,加之随着城乡间经济差距的不断扩大,城乡居民之间的文化分化也在不断加剧,广大农村地区逐渐被边缘化,农村文化也逐渐沦为边缘文化。
材料三: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是涉及亿万农业转移人口的一项重大措施。要坚持因地制宜、区别对待。充分考虑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实施差别化落户政策。要优先解决好进城时间长、就业能力强、可以适应城镇和市场竞争环境的人的户籍问题,使他们及其家庭在城镇扎根落户,有序引导人口流向。
(1)结合材料一,阐述《意见》提出的具体政策措施的唯物史观依据。
(2)请你运用文化生活知识,为解决材料二中出现的城乡文化冲突提几条合理化建议
(3)结合材料三,分析《意见》阐述的基本原则坚持了唯物辩证法的哪些方法论原则?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