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克里斯提尼成为大众领袖,……把所有居民划为10个部落,以代替原有的4个部落,目的是要使不同部落的成员混合起来,以便让更多的人可以参加到政府中来……实行三一区制,使每个部落都包括山地、平原、海岸三个部分,山地派平原派海岸派之间不再对立,实现了部落不分彼此村社村民相视如一家。
材料二 忽必烈……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元朝健全统治机构。在中央,设中书省掌管行政、枢密院掌管军政、御史台掌管监督。中书省作为宰相机构……还设宣政院,专管吐蕃地区和全国的佛教事物。在地方,设行中书省,且改前代以山川行便为主的做法,明确“犬牙交错”为主导,史称行省制,或省院制。
(1)依据材料并结合自己的历史知识,指出克里斯提尼和中国元朝行政区划法和效果上的相同点,这种做法的主观目的上有何不同?希腊能够实行三一制、直接民主制的根本条件是什么?
有学者认为:二战后美国的对外战略(即全球战略)大致经历了四个主要发展阶段。
一、战后到60年代末的进攻性战略。 这一阶段,美国依仗它在经济和军事上的优势,采取一切手段,实现美国的霸权地位。如美苏冷战、 对于不听从美国指挥的国家不惜采取直接武装干涉、对中国从扶蒋反共到全面对抗新中国。
二、七十年代的收缩和防守战略。这一阶段,美国的全球战略可以概括为“维持均势,确保霸权”。一方面,美苏争霸出现了美守苏攻的局面。另一方面,美国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盟主,第三世界国家团结斗争,也动摇了美国的霸主地位。(主动改善美中关系就是这一时期)
三、八十年代的“以实力求和平”战略。 以实力为后盾,力争恢复美国的军事优势,立足于同苏联的全面对抗,同时不放弃“联系”与对话。如政治上对中国推行所谓的“一个中国两个政府”的政策、军事上制定了“星球大战计划”。
四、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以来实行“世界新秩序”和“三个支柱”战略。 即充分利用作为冷战后唯一的超级大国地位,在国际事务中全面发挥美国的领导作用,谋求对全球事务的影响力,试图建立以美国为中心的一级世界。
注1:“世界新秩序”: 1990年9月,在海湾危机爆发不久,布什即正式提出建立“世界新秩序”的战略构想。核心即建立美国领导下的世界新秩序。
注:2:三个支柱: 第一必须促进美国的经济安全,第二必须保持强大的防务力量,第三鼓励正在发生的全球民主化革命,并强调对国外民主和人权的支持能够而且应该是改善美国安全的一项中心战略原则。
(2)依据材料,并结合有关知识,解读二战后美国的全球战略演变过程。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英国和苏联的工业化道路
英国:1714年至1820年间,英国有超过600万英亩的土地被圈占。这意味着严重的混乱和苦难。……虽然圈占土地的过程是令人不安、令人不快的,但就工业革命而言,它履行了两个必不可少的职责——为工厂提供了劳动力,为城市提供了粮食。因此,圈地可看作是英国工业在19世纪居首位的一种先决条件。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苏联:为了摆脱危机和保障工业化计划的实现,1929年秋天,斯大林选择了加速全盘农业集体化的道路,……斯大林提出,为了保持工业化发展的高速度,必须通过“剪刀差”使资金从农业“流入”工业。这是“一种类似贡款的东西”。从以后的实践看,农业集体化并没有在发展生产、增加产量上取得成功。而且由于冒进和对农民的粗暴剥夺,使农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呈现出绝对下降趋势。
——肖冬连《加速农业集体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3)结合材料说明英国和苏联在工业化的过程中有何异同。
中国共产党成立90多年以来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的历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问题一应运而生
90多年前爆发的五四运动,也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一批先进的青年知识分子,从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中,看到了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力量,看到了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希望,从而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促进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这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并使社会主义思想成为五四运动后新文化运动的主流。……在五四运动开启的波澜壮阔的革命洪流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的条件。
问题二继承与超越
中国共产党成立90多年来的发展是对辛亥革命的继承、扬弃和超越。中国共产党人“都是孙中山先生革命事业的继承者”,继承了辛亥革命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大无畏革命精神,继承了孙中山等志士仁人的革命遗志和正确策略。同时,在民主革命的理论指导、政治纲领、依靠力量、阶段目标等方面超越了辛亥革命的历史局限和资产阶级的自身弊端。如何理解中国共产党人对辛亥革命的“继承”?如何理解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的理论指导、政治纲领、依靠力量、阶段目标等方面超越了辛亥革命的历史局限”?
问题三走什么路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中国人民为“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进行了不断的探索,辛亥革命“走西方的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又经历了一个从“走俄国人的路”发展到“走自己的路”的过程。中国共产党“走俄国人的路”和“走自己的路”分别指的是什么?各自结果如何?
你对中国“走什么路”的问题有何认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朱熹以心的“未发”状态指心之体(或性),以心的“已发”状态指心之用(或情)。心是性、情的统一。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结合所学,指出宋明理学家关注“心之体用”的根本目的。
材料二:明道存心以为体,经世宰物以为用,则体为真体,用为实用。
——(明)李颙《答顾宁人先生》依据材料和所学,概述李颙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
材料三:愚以为在今日又宜曰“鉴诸国”。……如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不更善之善者哉?且也通市二十年来,彼酋之习我语言文字者甚多,其尤者能读我经史,于我朝章、吏治、舆地、民情类能言之,而我都护以下之于彼国则瞢然无所知,相形之下,能无愧乎?
──冯桂芬著《校邠庐抗议》(1861年)
材料四:以康有为为主要代表的维新(派)……打出来的口号仍然是文化的口号,叫做“会通中西”。……他对“会通中西”主张,做过一种概括,叫做“泯中西之界限,化新旧之门户”。
——丁伟志《中国文化近代转型的启思》根据上述两则材料,比较冯桂芬、康有为看待中西文化态度的异同点。
结合所学,分析近代“体用”范畴向政治概念转化的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魏)尚书于果曰:“自先帝以来,久居于此,百姓安之;一旦南迁,众情不乐。”(孝文)帝曰:“今代在恒山之北,九州之外,非帝王之都也。”“王者以四海为家,或南或北,何常之有!朕之远祖,世居北荒。平文皇帝始都东木根山。……道武皇帝迁于平城。朕幸属胜残之运,而独不得迁乎!”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三十九
材料二 “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
——康有为《孔子改制考》根据材料一,指出孝文帝为主张迁都的理由。与于果所说的“先帝”相比,孝文帝心目中的“王者”有什么新的内涵?
孝文帝提到了“道武皇帝”,康有为说起了“先王”。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谈谈你对两位改革家提倡“托古”这一历史现象的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美国外交政策的首要目标是创造条件,使我们和其他国家能共同建立一种不受逼迫的生活方式……我认为,美国的政策必须是支持自由国家的人民抵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的征服企图。我认为我们必须援助自由人民以自己的方式来规划自己的命运。
——杜鲁门1947年3月12日致国会两院的咨文
材料二 当我发表就职演说的时候,我提到需要一个谈判的时代,而不是对抗时代。……我们在世界上许多地区正在进行谈判而不是正在对抗。在这些地区,对抗可能导致爆炸性的局面出现。……现在,当我们环顾我们所处的世界时,我们发现美国已经不再处于十分突出的地位或者完全支配的地位了。
——1971年7月6日尼克松在堪萨斯城的讲话
材料三我知道,要摈弃旧的思维模式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其中的惰性是很强的。然而个别国家总是试图把一个单极世界的模式,也就是自己独一无二的领导作用强加给这个世界。这是不现实的,甚至可能是很危险的。
——1998年2月8日叶利钦接受记者采访时发表的讲话
请回答:材料一中所说的“外来压力”指的是哪些国家?美国对其采取了什么政策?
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说明美国“需要谈判而不是对抗”的原因。
据材料三,简要分析20世纪90年代美国对外政策变化的表现及原因。
据材料一、二,列举史实说明美国的对外政策对中美关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阅读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 “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西汉]贾谊《论积贮疏》
材料二: “夫农工商贾者,财之所自来也。农尽力,则田善收而谷有余矣。工尽巧,则器斯坚而用有余矣。商贾流通,则有无交而货有余矣。彼有余而我取之,虽多不病矣”。…… “农工商贾皆乐其业而安其富,则公家何求而不获乎?”
——(宋)司马光依据材料一、二,概括说出两人的不同观点。结合所学分析其产生的背景。
材料三: “即如关税,洋人仅完厘半,而华人则勒索数成,盘查则洋船不敢谁何,华船则百般恫喝,以至华商人人气短,而不能自保之势矣。”
——清·钟天纬《扩充商务十条》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三所反映现象的出现原因以及这种现象的存在对中国经济产生的影响。
材料四:甲午战争后,……爱国人士要求“振兴实业”“设厂自救”。在此压力之下,20世纪初,清政府先后发布上谕,提出“矿律、路律、商律等类,皆应妥议专条”“通商惠工,为古今经国之要政,急应加意讲求……先订商律,作为则例”。制订和颁布了《钦定大清商律》等一系列经济法律、法规。结合材料三、四和所学知识,回答清政府的这些经济立法有什么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