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有“欧洲粮仓”之称的乌克兰,曾是苏联加盟共和国中农业发达的地区,在1932~1933年却发生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大饥荒”。下表3为苏联官方发表的1926~1939年人口统计资料(单位:千人)。对此次饥荒分析正确的是( )
| 国家 |
1926年人口 |
1939年人口 |
人口增长数 |
增长率% |
| 苏联 |
147,028 |
170,577 |
+23,529 |
+16.0 |
| 俄罗斯 |
77,791 |
99,591 |
+21,800 |
+28.0 |
| 白俄罗斯 |
4,739 |
5,275 |
+536 |
+11.2 |
| 乌克兰 |
31,196 |
28,111 |
-3,084 |
-9.9 |
A.世界经济危机冲击了乌克兰 B.反映农业集体化问题严重
C.乌克兰经济落后于其它地区 D.说明斯大林模式积重难返
明清时期,景德镇的瓷器“行于九域,施及外洋”;佛山镇的铁锅不仅远销吴越荆楚,而且大量出口;浙江桐乡县炉头镇的铁器品“大江南北咸仰赖”。这一历史现象反映出
| A.商业发展促进商业市镇兴起 |
| B.商品流通突破狭隘地方市场 |
| C.全国手工业的发展相对平衡 |
| D.海禁政策松动海外贸易发达 |
晋商和徽商是明清时期叱咤在商场上的两大赫赫商帮,他们凭借高人一筹的生意手腕、运筹帷幄的权略谋术获得了生意场上的巨大成功,取得了富比王侯的财富,使之在商界风光无限。但有学者却对其作了如下评价:(它们)虽然对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一些条件,但遗憾的是却无法走向资本主义,它们就像生长于牛粪之上的幼苗,不管长势如何诱人,当滔天的洪水奔袭而来时,必然随着牛粪一起消失在历史的洪波之中。这主要是由于古代商帮
| A.发展规模受到限制 | B.活动得不到官府支持 |
| C.商业经营观念落后 | D.没有根植于生产领域 |
读下表(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就(部分)表),该表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
| 时期 |
内容 |
备注 |
| 春秋 战国 |
牛耕、铁农具 |
|
| 都江堰、郑国渠 |
||
| 测知二十四节气 |
有利于安排农事 |
|
| 秦汉 |
耧车 |
提高播种效率 |
| 选种、育秧 |
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 |
A.发明创新农业生产工具 B.注重总结推广农业经验
C.注重农时,改进耕作技术 D.精耕细作的模式形成并发展
中国古代最精美的手工业产品大都来自( )
| A.官营手工业 | B.家庭手工业 |
| C.民营手工业 | D.私营手工业 |
“翻倒,翻倒,喝得醉来吐掉。转来转去自行,千匝万匝未停。未停,未停,禾苗待我灌醉。”这一调笑令所调笑的生产工具出现在( )
| A.春秋战国时期 | B.两汉时期 | C.三国时期 | D.隋唐时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