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Rt△ABC中,∠ACB=90°,tan∠BAC=.点D在边AC上(不与A,C重合),连接BD,F为BD中点.
(1)若过点D作DE⊥AB于E,连接CF、EF、CE,如图1.设CF=kEF,则k= ;
(2)若将图1中的△ADE绕点A旋转,使得D、E、B三点共线,点F仍为BD中点,如图2所示.求证:BE-DE=2CF;
(3)若BC=6,点D在边AC的三等分点处,将线段AD绕点A旋转,点F始终为BD中点,求线段CF长度的最大值.
阅读材料:
例:说明代数式 的几何意义,并求它的最小值.
解:,如图,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点P(x,0)是x轴上一点,则
可以看成点P与点A(0,1)的距离,
可以看成点P与点B(3,2)的距离,所以原代数式的值可以看成线段PA与PB长度之和,它的最小值就是PA+PB的最小值.
设点A关于x轴的对称点为A′,则PA=PA′,因此,求PA+PB的最小值,只需求PA′+PB的最小值,而点A′、B间的直线段距离最短,所以PA′+PB的最小值为线段A′B的长度.为此,构造直角三角形A′CB,因为A′C=3,CB=3,所以A′B=,即原式的最小值为
.
根据以上阅读材料,解答下列问题:
(1)代数式的值可以看成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P(x,0)与点A(1,1)、点B的距离之和.(填写点B的坐标)
(2)代数式 的最小值.
(1)如图1,在正方形ABCD中,点E,F分别在边BC,CD上,AE,BF交于点O,∠AOF=90°.求证:BF=AE.
(2) 如图2,正方形ABCD边长为12,将正方形沿MN折叠,使点A落在DC边上的点E处,且DE=5,求折痕MN的长.
(3) 已知点E,H,F,G分别在矩形ABCD的边AB,BC,CD,DA上,EF,GH交于点O,∠FOH=90°,EF=4.直接写出下列两题的答案:①如图3,矩形ABCD由2个全等的正方形组成,则 GH=___________;
②如图4,矩形ABCD由n个全等的正方形组成,则 GH=___________;(用n的代数式表示).
已知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其中a、b、c分别为△ABC三边的长.
(1)如果是方程的根,试判断△ABC的形状,并说明理由;
(2)如果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试判断△ABC的形状,并说明理由;
(3)如果△ABC是等边三角形,试求这个一元二次方程的根.
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一次函数的图象分别交x轴、y轴于A、B两点,与反比例函数
的图象交于C、D两点,DE⊥x轴于点E.已知C点的坐标是(6,-1),DE=3.
(1)求反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的解析式;
(2)根据图象直接回答:当x为何值时,一次函数的值大于反比例函数的值?
解方程:(每小题4分,共8分)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