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对战国时期秦国人有着“薄恩礼,好生分”的印象,造成这一印象的主要原因是商鞅变法采取了( )
| A.奖励军功 | B.奖励耕织 |
| C.焚烧诗书 | D.什伍连坐和告奸制度 |
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写道:“夫成绩者,今所现之果也,然必有昔之成绩以为因;而今之成绩又自为因,以孕产将来之果;因果相续,如环无端,必寻出因果关系,然后活动之继续性可得而悬解也。”下列没有因果关系的历史现象是()
| A.行省制度——加强中央集权 |
| B.明清资本主义萌芽——近代民族工业产生 |
| C.资本主义发展——近代西方代议制建立 |
| D.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新文化运动 |
古罗马的《民法大全》规定“宁可漏网一千,不可枉屈一人”,这反映了罗马法()
| A.调解所有人的矛盾以维护统治 |
| B.主张重罪轻罚 |
| C.塑造了西方的宽容精神 |
| D.包含理性、证据、自由等自然法的精神 |
在西方,有人称他为“雅典的乔治·华盛顿”。这里的“他”是指()
| A.梭伦 | B.苏格拉底 |
| C.伯利克里 | D.亚里士多德 |
法国学者加奈隆说:“民众支配雅典,演说支配民众。”这不能反映出()
| A.古雅典民主的人民主权原则 |
| B.古雅典民主的广泛性 |
| C.演说是古雅典民众参与政务的重要手段 |
| D.作者对古雅典民主制的肯定 |
王阳明曾以“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总结了自己的终生学问。对这四句话解读正确的是()
| A.格物致知是心学的认识论 |
| B.良知就是人性 |
| C.心学注重对内心的阐发 |
| D.区分善恶是心学的根本标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