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蒋光鼐、李济深等国民党将领与红军签订《反日反蒋的初步协定》;1935年,中共在《八一宣言》中呼吁各党派“兄弟阋墙外御其侮”;一二·九运动后中学生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等口号;西安事变后,国民政府接受了“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上述信息反映的共同历史主题是( )
| A.国民政府对日态度从妥协退让到坚决抗战 |
| B.民族危机持续加重促使民族意识不断觉醒 |
| C.国民党内部的分化加剧,反蒋派坚持抗日 |
| D.国共两党由互相对峙、内战走向合作抗日 |
一九八四年十二月十日辽宁省省长在《关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情况和今后意见的报告》说:“从一九八五年起,可以进一步有步骤地施行厂长(经理)负责制。……现在还没有实行厂长负责制的企业,要按照国务院扩权十条规定,相应加强厂长集中统一指挥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权力”。对此正确的是
|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 |
| B.在企业管理体制上,实行政企合并 |
| C.实行厂长负责制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起点 |
| D.1984年中央开始推行经济体制改革 |
1898年,袁世凯为慈禧祝寿,进贡一辆汽车。不料,慈禧太后仅坐一次便弃之不用了。原来,汽车解决不了尊卑问题,司机不跪且坐,还坐在慈禧的前面!这一现象从本质上说明了
| A.慈禧对汽车的好处了解不够 | B.袁世凯送礼忽视了中国国情 |
| C.中国开始接纳西方的物质文明 | D.封建观念是近代化的强大阻力 |
下图是一份地方报刊的号外,它说明当时的社会
| A.急于求成,左倾浮夸 | B.注重科学,实事求是 |
| C.思想解放,决策民主 | D.忽视工业,片面发展 |
明清时期统治者实行“抑商”和“海禁”政策的根本目的是
| A.保护农耕经济 | B.维护封建统治 |
| C.限制工商业发展 | D.防范“外夷”入侵 |
宋代范正敏《遯斋闲览•证误》:“闽岭以南多木棉,土人竟植之,有至数千株者,採其花为布,号吉贝布”。材料主要反映了宋代福建
| A.农民以种植棉花为主业 | B.棉花种植与纺织业日益扩大 |
| C.棉布成为人们的主要衣料 | D.商业日益发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