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汉书·食货志》里,班固:“食谓农殖嘉谷可食之物,货谓布帛可衣,及金刀龟贝,所以分财布利通有无者也,二者,生民之本,……食足货通,然后国实民富,而教化成。” 同时该书上篇概括了先秦各家重视农业生产的思想。如管仲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孔丘的“先富后教”,李悝的“尽地力之教”,商鞅的“急耕战之赏”。可见( )
A.班固对“食”与“货”这两个概念,做了明确的分析解释 |
B.“食”是指农业生产,“货”是指农家副业的生产 |
C.表明了作者继承战国以来的重农抑商的思想 |
D.该书上篇为研究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全貌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
汉人有吃狗肉的习惯,但是《齐民要术》却没有提屠狗及烹任狗肉的技术,其原因可能是
A.北朝战乱频繁,北方犬类动物濒临灭绝,成为保护动物 |
B.北方游牧民族敬狗,受其影响,黄河流域居民的饮食习惯发生变化 |
C.东南之人食水产,所以《齐民要术》没有提屠狗及烹任狗肉的技术 |
D.《齐民要术》主要记载农牧业生产技术,不记载食品加工技术 |
史学家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殷周间之大变革,自其表言之,不过一姓一家兴亡与都邑之转移。”此处“都邑之转移”应是指政治中心
A.自西方而移于东方 | B.自东方而移于西方 |
C.自南方而移于北方 | D.自北方而移于南方 |
在古文言文中,原没有第三人称的阴性代词,“她”最早出现于
A.新思想的萌发 | B.辛亥革命时期 | C.新文化运动时期 | D.新中国成立后 |
传统史学的研究对象主要侧重于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等,但现行的历史教育,把百姓的衣食住行等内容纳入了研究的范畴。这一视角的转换体现了
A.文明史观 | B.社会史观 | C.全球史观 | D.近代化史观 |
有学者说20世纪“在相当大程度上为各种分裂所主宰,导致“热战”,“冷战”不断,但20世纪同时也是“一体化的起源”;全球化开始“主导人们的生活、想象和恐惧”,人们不得不“从全球的角度去思考,以回应这一日益全球化的现实”。这里强调的是20世纪
A.世界联系日益密切 | B.国家、地区之间对抗日益激烈 |
C.全球剧变引起世人忧虑 | D.区域化和全球化趋势开始形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