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材料一:全国人大代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王晓初在全国两会召开期间参加人大北京代表团审议时表示,“据初步估算,今年我国城镇需要就业的人数将达到2500万的高位,高校毕业生达到699万人,就业压力很大”。
材料二:作为人口大国,就业是我国长期关注的问题之一。从“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的“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到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就业是民生之本”,再到今年政府工作报告设定的2013年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的目标,无不体现出缓解就业难题的紧迫性。
(1)材料一、二反映的主要经济信息有哪些?
(2)运用所学《经济生活》知识谈谈你认为国家应该为就业做哪些工作?
(3)今天的中学生是未来的劳动者,必须做好就业和创业的准备,作为未来的劳动者,你应该怎样解决自己的就业问题?

科目 政治   题型 探究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劳动者求职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5年9月3日我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举办盛大阅兵式,并邀请外国领导人出席。有人认为我们搞这些纪念活动的目的,是为了向世界展示武力,壮我国威军威,鼓舞民心,是为了不忘历史,也是为了同各国、各国人民一起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是面向未来的、是积极的。也有人喷阅兵训练花费财力太多、花费时间太长,认为是花瓶、作秀,会影响战斗力。甚至有日本人说中国大搞纪念活动,是想以此作为筹码,向日本施压,或者是要为难日本……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运用矛盾的观点,对材料中“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做出评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5年8月10日上午,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经济开发区某电子科技公司楼顶的边缘,28名男女试图采取集体跳楼这种极端方式来解决与公司的经济纠纷。时下,农民工绞尽脑汁,频出奇招讨薪,实属无奈、无助之举。社会在同情这不断上演的一幕幕让人无法直视的悲情剧之余,更需要反思,该如何努力,让民工同样有尊严地劳动,并获得合法的劳动报酬,让农民工不再采用“奇招”讨薪。
材料二:在发展主义的汹涌潮动中,地方政府往往将“资本”置于特别优先的位置。亲商、安商、富商,在劳动关系的协调和劳资矛盾的处置中,权力的天平很自然地向着资本倾斜。在优胜劣汰的过度竞争中,社会大众大都将“成功”视为脱离底层生活的标识。孩子们从小到大接受的熏染,就是“望子成龙”“出人头地”的文化,就是“不能输在人生起跑线上”的告诫。更让人无语的是,劳动的贬值,已经逐步内化为劳动者的生活理念和文化认同。在社会的歧视和生活的挤压中,他们别无选择地将“报酬”作为单一的取向。劳动,在劳动者的心目中,更多的只是一种交换方式,一种雇佣关系。从前的“以厂为荣”“爱厂如家”,已是天边一抹遥远的乡愁。——摘自《半月谈》
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如何“让民工同样有尊严地劳动,并获得合法的劳动报酬,让农民工不再采用“奇招”讨薪“。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5年8月11日中国工业新闻网--中国工业报有文章指出,2015年上半年,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进入调整期,产业集聚进一步明显,政策环境不断完善,产业发展总体呈现良好态势。但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环节缺失、部分行业国际市场受阻、国内需求开发不足、行业人才缺失等问题依然存在,并严重制约着产业的健康发展。
结合材料,针对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存在的问题,从资源配置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角度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材料一:“新常态”已成为中国最新、最高频的“热词”。以前不符合经济规律的超高速增长是非常态的,带来了诸多弊病,包括资源过度消耗、生态破坏、产能过剩、低效率,以及导致发展错过了最佳的结构调整时期和技术创新时期。总的看,新常态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是正面的、积极的。面对新常态,关键在于从当前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全面深化改革,以改革清除制约新型城镇化、产业升级、消费升级和科技创新等的体制机制“藩篱”,调整好结构,发展好高新技术和培育好人才,保持一个常态的经济增长。
材料二:城乡户籍制度是被普遍批评的一种具有福利身份区隔和歧视性的制度。目前我国共有2.6亿农民工在城市打工,但长期以来“户籍差别”所造成的“身份差别”,让他们感到城乡间的“高墙”。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放宽落户条件,让有意愿、有能力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定居已刻不容缓。为此,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也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把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作为首要任务。
(1)结合材料一,从“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角度说明应如何认识并适应新常态?
(2)结合材料二,运用“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知识,分析加快户籍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2014年9月9日-习近平在北京师范大学表示,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引起社会广泛关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习近平指出,这些古诗词都好。应该把这些经典从小就嵌在学生的脑子里,成为终生的民族文化基因.
材料二:有媒体载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在践行》强调,我们必须熟悉当代青少年的特点,离他们生活近些、再近些,用他们的语言和形式,循序渐进,教化于无形。必须警惕把道德教育的目标设定过高、离生活太远。必须防止道德教育急于求成、急功近利。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让古诗词成为学生终生的民族文化基因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说明在进行道德教育时应如何正确处理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3)结合上述材料,就反对“去中国化”拟定两条公益广告词,要求主题鲜明、朗朗上口,每条限15个字以内。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