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世纪80年代我国部分地区生产和产品价格状况
地点 |
80年代初状况 |
80年代末状况 |
山东 |
|
土纱每百公斤6两白银,洋纱3两多 |
浙江鄞县 |
家庭纺织业发达 |
“百里不闻机声” |
江西 |
茶叶每公斤700文 |
茶叶每公斤640文 |
广西 |
桂皮每50公斤白银7~8两 |
桂皮每50公斤白银8~9钱 |
材料二 19世纪90年代中国产业工人的分布状况
企业性质 |
行业 |
工人人数 |
外商企业 |
近代企业 |
34 000人 |
洋务企业 |
军事工业 |
9 000至10 810人(江南制造总局一厂有工人2 000人) |
民用工业 |
5 500至6 000人 |
|
采矿业 |
16 000至20 000人 |
|
民族资本 主义企业 |
近代企业 |
27 250人(厂均100人) |
材料三 19世纪后期主要华资近代企业分布状况
地区 |
性质 |
企业名称 |
京津地区 |
洋务企业 |
天津机器局、开平矿务局 |
民族资本企业 |
贻来牟机器磨坊 |
|
长江流域 |
洋务企业 |
上海江南制造总局、上海机器织布局、安庆内军械所、上海轮船招商局、汉阳铁厂 |
民族资本企业 |
上海发昌机器厂(后被英商吞并)、南通大生纱厂 |
|
东南沿海 |
洋务企业 |
福州船政局、基隆煤矿 |
民族资本企业 |
陈联泰机器厂、继昌隆缫丝厂 |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材料反映了19世纪80年代的何种经济变化?(3分)造成变化的外部因素是什么?(3分)
(2)材料二中所说的产业工人在中国最早出现在何时何地?(3分)他们的人数在19世纪90年代增多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分)
(3)综合材料二和材料三,指出19世纪晚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发展特点。(8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图1 西汉商业城市分布图图2 唐朝商业城市分布图图3 明朝商业城市分布图
材料二传统中国在城市和市场两个领域的“赛跑”中最后却成了输家,它走的是一条歧路,没能朝通向“现代化”的目的地跑去。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1)比较图1、图2、图3,提取两项有关西汉至明朝商业城市发生变化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二中观点的理解。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议会在这种情况下,变成了一座政党机器,多数党和政府休戚与共,相互依赖,这种依赖使政府变得强大,而反对党和议会整体的虚弱则制度化了……另一方面反对党在党派利益的驱动下,经常会出现不当反对的现象。在许多情况下,反对党的许多修改案的目的不是把法案变得更可接受,而是把政府变得难以接受。
——洪永珊《英国议会史话》
材料二彼自立国以来,凡一国之赏罚、禁令,咸于民定其议,而后择人以守之。未有统领,先有国法。法也者,民心之公也。统领限年而易,殆如中国之命吏,虽有善者,终未尝以人变法。即不能据而不退,又不能举以自代。其举其退,一公之民。
——梁廷枬《海国四说·合省国说》(1846年)
材料三 1927年至1949年,这一阶段对监督权利规定的宪法和宪法性文件涉及到《太原约法》、《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中华民国宪法草案》和1946年《中华民国宪法》……在监督官吏的机构设置上,有广州国民政府的监察院和惩吏院、南京国民政府的监察院、行政法院。其时,国家赔偿制度开始起步,地方自治、冤狱赔偿运动对人民监督权利起到了推动作用,但南京国民政府的以党治国、一党专政窒息了监督权利的发展空间。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制定《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华北人民政府施政方针》等对人民的监督权利予以保障。革命根据地建立了保障人民行使监督权利的机构,如江西瑞金苏维埃政府的控告局、抗日民主政权建立的专门监督机构人民监察通讯员制度。
——于洪生《权力监督——中国政治体制运行的调控机制》
(1)根据材料一,评价近代英国议会与政府的关系。
(2)根据材料二,概括梁廷枬眼中美国政府的主要特点。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比较近代国民政府与中共监督制度的异同。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武则天,名曌,并州文水(今属山西)人。永徽六年(655)十月,高宗下诏废王皇后,十一月立武则天为后,皇后正式易人。武则天取得皇后的地位并不满足,她还想进一步掌握政权。上元元年(公元674年),她(武则天)向高宗提出十二条建议:(1)劝农桑、薄赋徭;(2)给复三辅地;(3)息兵,以道德化天下;(4)南北中尚禁浮巧;(5)省功费力役;(6)广言路;(7)杜馋口;(8)王公以降皆习《老子》;(9)父在为母服齐哀三年;(10)上元前勋官已给告身者无追核;(11)京官八品以上益禀入;(12)百官任事久,材高位下者得进阶。高宗曾下诏实行……
——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长孙无忌指责武则天不是天下“令族(世家大族)”,骆宾王斥武则天“地实寒微”。
——白寿彝《中国通史》
“太后虽滥以禄位收天下人心,然不称职者,寻亦黜之,或加刑诛。挟刑赏之柄以驾御天下,政由己出,明察善断,故当时英贤亦竞为之用。”
——《资治通鉴》
(1)根据材料一,概括武则天所表“十二事”的内容及作用。
(2)你如何认识材料二中长孙无忌、骆宾王与司马光对武则天作出的不同评价?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下表为19世纪中期俄国和日本有关农村社会改革的材料
国家 |
改革措施 |
俄国 |
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地主再也不许买卖农奴和干涉他们的生活,农奴在获得解放的同时,可以得到一块份地,但他们必须出钱赎买这块份地。 |
日本 |
改革土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废除了禁止土地买卖的法令。农、工、商和僧侣、神官改称“平民”,实行 “四民平等”。 |
根据表中材料,指出两国农村社会改革的相同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的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历史图表、图片、数据等包含着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种信息。
时间 |
人口数 |
战国末年 |
估计2000万人 |
西汉元始二年(西汉末) |
5959万人 |
三国(魏、蜀、吴) |
共767万人 |
晋太康元年(280年) |
1616万人 |
隋开皇年间(隋初) |
约4450万人 |
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740年) |
4844万人 |
唐玄宗天宝14年(755年) |
全国有户891.4709万,总人口5291.9万人 |
唐代宗广德2年(764年) |
全国有户293.3125万,总人口1690万人 |
宋、金、西夏、大理及其它少数民族(13世纪初) |
合计已超过1.2亿人 |
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 |
5883万人 |
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 |
6054万人 |
清顺治八年(1651年) |
1063万人 |
乾隆六年(1741年) |
14341万人 |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 |
30148万人 |
道光十四年(1834年) |
40100万人 |
仔细阅读和观察表中不同时期人口变化的数据,提取两项有关中国古代社会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