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撒切尔信奉货币主义理论,上台后就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她主要采取四项措施,一是私有化,二是控制货币,三是削减福利开支,四是打击工会力量。 撒切尔的一系列政策确实取得效果,从1983年起情况好转,到1988年英国已走出危机,经济增长率超过了欧美国家的平均水平,通货开始稳定,失业率也持续下降,达到了正常水平。
——摘编自钱乘旦《英国通史》
材料二 里根上台后的施政纲领,主要包括下述几个方面:大规模削减个人及公司所得税;大规模削减非国防开支;放慢货币增长速度,抑制通货膨胀;切实放松政府管制;大规模增加国防开支;几年之内平衡联邦预算。1981年2月18日,里根向国会两院联席会议提出的“经济复兴计划”,就是根据这些方面的内容制订的。
从1983至1988年,美国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为4.2%。这次回升时间,高于战后前8个经济周期45个月的平均长度。
——摘编自刘绪贻《美国通史》
(1)据材料一、二,概括撒切尔改革与里根改革的相同之处。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两次改革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困难
知识点: 雅尔塔体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6世纪以后,人类文明进程发生明显变化……在这些世纪里,一个生气勃勃的新欧洲正在崛起……安逸自在、心满意足的中国人目不转晴地注视着过去……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流入城市的破产农民江南制造总局 1863年上海洪盛机器碾米厂图二


材料三

图三: 19世纪晚期英国海外贸易示意图
(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一中“明显变化”的主要表现,
(2)根据图二,分析近代西方工业文明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3)图三反映19世纪中后期什么历史现象?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4)综合以上信息,从中可以得到哪些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13年—1925年俄国(苏俄、苏联)的农业生产情况

年份
项目
1913年
1920年
1925年
1925年与1913年对比的百分比
农业总产值(%)
100
67
112
112
畜牧业(%)
100
72
121
121
粮食(万吨)
7.65
4.519
7.247
94.7

1913年—1926年俄国(苏俄、苏联)的工业生产情况

年份
项目
1913年
1920年
1925年
1926年
总产值(按1926年度价格计算,单位:亿卢布
102.51
14.10
77.39
110.83
产值指数(以1913年为基数100)
100
13.8
75.5
108.1

材料二

图1廉价卖车图2 黑色星期四华尔街图3 美国人排队领救济
材料三 1929——1933年美、德、英、法、日等国的工业生产下降情况

美国
德国
英国
法国
日本
46.2%
40.6%
28.4%
16.5%
8.4%

——摘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必修2教材
材料四 1933年5月12日(罗斯福)发布《农业调整法》,强调农民减少耕地面积和牲畜繁殖,以提高农产品价格,解决农副产品过剩问题。国家对缩减耕地和牲畜繁殖的人进行补贴。后来政府还对各州、各区甚至许多大农场规定农产品的生产定额,对超过国家规定生产定额的产品课以重税。
——摘自《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现代分册》
请回答:
(1)阅读材料一,概括指出俄国(苏联)的工农业生产在1913——1925、1926年发展的趋势?分别分析指出不同的发展原因?
(2)出现图1、图2、图3现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结合材料三分析危机的特点?
(3)依照材料四归纳罗斯福新政在农业方面的主要措施?
(4)结合材料一、材料四分析,苏俄和美国政府解决经济危机给我们的启示?

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美国罗斯福新政对此曾做了有益探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全国工业复兴法》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建立国家复兴管理局。二是由国家举办各种公共工程,减少失业大军。三是适当提高劳工地位,改善劳工待遇。劳工组织有与资方谈判的权利,雇主不得以工人参加何种工会作为雇佣条件,雇主必须遵守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限额,不得雇佣童工。           ―――苗枫林《世界近代史》
材料三 1933年5月通过《紧急救济法令》,到1936年止,政府大约支出30亿美元用于失业救济。1935年提出《社会保障法》,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养老金制度和失业保险制度。
―――高德步《世界经济通史》
(1)材料一反映了罗斯福关注什么社会问题?
(2)材料二中有关社会保障的内容有哪些?《全国工业复兴法》旨在复兴美国工业,但为什么涉及社会保障问题?
(3)依据材料二、三,指出“新政”的社会保障制度主要是通过什么方式建立的?(4)关于“新政”中的社会保障措施,有人认为主要是为克服危机而采取的临时性措施,有人认为主要是为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制而进行的长期性制度建设。请选择你认同的一种观点并简要说明理由。

山东周村的丝绸业历史悠久。伴随电视剧《大染坊》的热播,百年商埠——周村倍受国人关注。主人公陈寿亭的原形是周村家喻户晓的大实业家张星垣。该剧全景式地描述了大染坊的兴衰过程。是近代山东乃至全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缩影。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周村的丝绸生产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家庭手工丝织作坊。到明、清时,周村成为全国瞩目的丝绸生产中心,出现了收蚕、烘煮、缫丝、制丝、织绸、浆染等专业手工作坊几百家。民谣“桑植满田日,户户皆养蚕;步步闻机声。家家织绸缎”生动地描绘出当时周村丝织业的繁荣景象。

材料二 周村是山东商业的摇篮。从汉至唐代,一直是世界著名的海上和陆路丝绸之路的重要源头,从周村、临淄通过芝罘、蓬莱等港口通往朝蛘、日本、俄罗斯甚王美洲大陆的贸易航线有数千年的历史。当年周村商街上出现了永和丝店、同和丝店、复源丝店、恒和丝店、同泰丝店、同升丝店、泰来丝店、人和丝店等形成的丝市街和瑞蚨祥绸布店、裕茂公绸布店、庆和永绸布店等形成绸市街,客商络绎不绝,一片热门景象。其中张星垣岳父经营的石家字号,比较闻名的就有八大鸿、六大瑞和众多绸布庄和钱庄等。分号遍及全国。旧中国商业界流传着一句名言:“学徒北京、上海,不到周村学不出来。”这说明周村已经成为当时中国商业思想的重要发源地,货真价实、恪守信用、童叟无欺的经营管理观集中体现了鲁商的个性特征。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周村丝绸业和商业发展的主要特点。(5分)
(2)在电视剧《大染坊》中,民国初年陈寿亭创办的大华印染厂发展迅速,一跃成为青岛第二大印染企业。其原因是什么?(3分)你认为大华印染厂与材料一中印染业最本质的区别是什么?(2分)
(3)近代周村丝绸业是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缩影。结合所学知识对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地位和作用作简要评价。(6分)

(28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保罗·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中写道:自20世纪50年代初到80年代初,中国的工业和农业的年增长率分别为10%和3%左右,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率为5%~6%。

说明:上图为新中国1952~1983年国民生产总值曲线图(根据国家统计局网站数据绘制)。
材料二 1985年与2002年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发展比较图

材料三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性任务。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200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可知1952~1983年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整体很快,但中间也经历了几次波折。请从下列两个问题中任意选择一个作答。(8分)
A.结合史实,概括中国在时期Ⅰ的经济发展成就,并分析其原因。
B.结合史实,概括中国在时期Ⅱ的经济发展状况,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中发生的变化及其原因。(10分)
(3)根据材料一、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与20世纪50年代相比,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关于工业化道路的认识有何变化?分析促成认识变化的主要原因。(10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