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材料一:儒,最早章太炎认为是求雨的巫师,胡适在《说儒》里指出儒是从事“治丧相礼”的“殷民族的教士”,葛兆光先生根据马王堆汉墓帛书《易传》之《要》篇所引孔子言“吾与史巫同途而殊归也”。
——孟鸥、王峰《高中历史教科书的内容组织与学生认知》
材料二: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侯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
——董仲舒《春秋繁露·顺命》
材料三: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尽欲扶持而全安之。
——董仲舒《举贤良对策》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早期儒者的特征。材料二和材料三反映了董仲舒怎样的思想?其实质是什么?
材料四:理学之名,自宋人始有之。……今之所谓理学,……不取之“五经”而但资(宋明)之语录,……又曰:“《论语》,圣人之语录也。”舍圣人之语录,而从事于后儒,此之谓不知本矣。
——顾炎武《亭林文集•与施愚山书》
(2)顾炎武以儒学作为社会教化的资源。依据材料四,指出顾炎武对儒学进行了怎样的取舍?并说明其理由。
材料五: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必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3)据材料五概括黄宗羲的基本政治观点。这一主张有何进步意义?
材料六:夫治天下犹曳大木焉,前者唱邪,后者唱许,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臣》
“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天子批红,天子不能尽,则宰相批之。”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置相》
“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学校》
(4)材料五、六与材料二相比,政治思想有何变化?导致变化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三星堆文化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毕加索与《和平鸽》(见下图)。

材料二 “有鉴于在未来的世界大战核子武器肯定会被运用,而这类武器肯定会对人类的生存产生威胁,我们号召世界各政府体会并公开宣布它们的目的不能发展成世界大战,而我们号召它们。因此在解决它们之间的任何争执应该用和平手段。”
——《罗素一爱因斯坦宣言》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时代主题是什么?材料二的核心内容是什么?这一宣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7分)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反战和平运动的特点。(8分)

阅读下列材料:
英国“光荣革命”(实际是一次政变)大概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一次政治设计。它在一个有长期专制传统的国家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这大概是改造专制制度以进行制度创新、摆脱专制的革命循环、走向长治久安的最完美的例子。这个例子对中国有意义,而美国在英国民主制度的基础上发展民主制度的历史对中国意义不大,因为中国不是像美国这类“没有历史的国家”。
——杨小凯《中国政治随想录》
请回答:
(1)“光荣革命”创造的这种政治设计是如何有效控制“控制者”的?(6分)
(2)你对“美国在英国民主制度的基础上发展民主制度的历史对中国意义不大”这种看法是否同意?请运用史实说明你的理由。(9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近代中国没有按照正常的规律从封建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而是走上了属于资本主义体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道路。这是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的结果。压迫和阻止中国社会向前发展的主要东西是资本主义国家的资产阶级和中国的地主阶级。因此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历史主题是……
——苑书义《论近代中国的进步潮流》
材料二中国缺少的东西固然很多,但是主要的就是少了两件东西:一件是独立,一件是民主。这两件东西少了一件,中国的事情就办不好。一面少了两件,另一面却多了两件。多了两件是什么东西呢?一件是帝国主义的压迫,一件是封建主义的压迫。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的宪政》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近代中国人民面前的历史主题是什么?指出这一主题的依据又是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的观点:“为什么中国没有按照正常的规律从封建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答出最主要原因即可)如何理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道路是“属于资本主义体系的”?
(3)总结中国最后取得这两件东西——“独立”和“民主”的宝贵经验有哪些?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为了保障救灾措施的有效实施,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成立了一些官办救灾机构,并在救灾工作中发挥了最重要的作用……与官办救灾机构不同的是,民办救灾机构的钱粮等救助元素或房屋、土地等不动产主要来源于民间,或来源于国民的义务纳输,或来源于乡绅、商贾的捐助。……在救灾过程中,(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实施国家救灾工程,兴修水利以防御水灾旱灾造成的损失;二是增加国家或民间村社的粮食储备,以应不时之需。
——《中国传统救灾体系刍议》
材料二 1844年英国议会通过一项法令,规定8~13岁的儿童每天工作6.5小时,外加3小时教育时间;13~19岁的青工和女工每天工作12小时。1847年5月,十小时工作的提案在下院通过,6月8日“十小时法案”得到王室批准成为法令。
——《英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材料三二战后,发达国家在生产力提高的基础上,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走上了福利国家道路,但福利政策的长期实行导致巨额公共开支,国家不堪重负,社会成员劳动积极性下降,国家生产和国民收入增长缓慢。
——《世界文明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救灾、减灾的主要特点。(4分)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在社会保障方面的突出特点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4分)
(3) 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谈谈你对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认识。(4分)

(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如果可以把1492年看作全球化的开始,那么大致可以看出全球化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首先是葡萄牙和西班牙人开创了现代全球化;然后是大英帝国、法国、比利时等欧洲国家开始大规模向全球殖民,这一阶段大致是以英国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开始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第三阶段是美国和前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全面崛起。取代英国成为主导全球化大趋势的两大核心;第四阶段是从海湾战争开始,前苏联解体。美国开始独自引领全球化潮流,即开始努力构建一个美国模式的全球社会。
——白海军《大预言:2049年的世界》
材料二

图1 19世纪后期英国海外贸易示意图图2 上海世博会会标
材料三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针对经济全球化问题,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曾说:“如果由于害怕全球化的破坏而希望挡回全球化的力量,我认为是不可取的。”古巴领导人卡斯特罗则认为“由于不公正的国际经济秩序,经济全球化并没有使
广大发展中国家从中受益,反而造成……富国愈富,穷国愈穷”。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在全球化过程中四个阶段的核心国家。(4分)
(2)材料二中的图l反映的本质问题是什么?推动英国大规模海外贸易和全球殖民的主要动力是什么?(2分)
(3)依据材料三,分别归纳克林顿与卡斯特罗对经济全球化的认识(不得照抄材料)。1851年英国举办了首届世博会,联系图2,谈谈你对经济全球化的认识。(6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