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之役,民族之殇。对此,史学家陈旭麓说:“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旅顺陷后,海军提督丁汝昌褫职,仍统海军驻威海,兵舰既弱,坐守而已。日舰集大连湾,
将袭威海,先攻登州,陷荣城。日舰二十五艘环威海口外。海军方新败,并匿不出。汝昌恐北炮台不能守,命卸巨炮机件以归,免资敌,戴宗骞持不可。无何北台陷,宗骞奔刘公岛。日军踞炮台,以台之巨炮俯击澳内兵舰……海军水手并登岸,噪出,鸣枪过市,声言向提督乞生路,刘公岛中大扰。诸洋员请姑许乞降,以安众心,汝昌不可。军士露刃挟汝昌,汝昌仰药死。诸将推洋员托汝昌之名,作降书。日军受降。
材料二 当中国盛时,日本不敢与抗。咸丰庚申中英之战,败衅,英、法、俄、美并为有约之国,日
本不得与……是役(甲午战争)后,日人资中国赔款以兴百政,培力既厚。俄、法、德以仗义归辽,责报殊奢,而中国复乖于应付,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钤制。中国乃不国矣。
——以上材料摘编自杨松《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北洋舰队失败的主观原因。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所带来的危害。
(2)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相关史实,对“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这一论断加以说明。
阅读下列关于国共两党关系的三幅历史图片:
(图一:1936年底中共赴西安的代表:秦邦宪、叶剑英、周恩来(左起))
(图二:1945年毛泽东、蒋介石、美国特使赫尔利在重庆合影)
(图三:1949年国共双方代表团在北平)
回答:
(1)以上分别反映了中共参加什么重大历史事件?
(2)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中共为什么要参加上述重大活动?
(3)以上重大历史事件的结果和意义分别有哪些?
(4)纵观上述国共两党的关系,你能得到哪些认识?
辛亥革命和国民大革命是近代中国民主革命过程中的两次重大历史事件。据此回答:
(1)有人说辛亥革命是一次成功了的革命,也有人说是一次失败了的革命?你同意哪一种观点,并简要说明理由。
(2)辛亥革命和国民大革命的革命纲领分别是什么?两者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3)国民大革命在历史阶段、革命领导、群众基础及革命武装方面与辛亥革命相比有哪些新发展?
进入2006年,中国的改革已经从经济领域扩展到政治领域、社会领域体制改革等许多方面,其中“机构人事改革”仍然是特别关注的焦点。从历史上来看,从汉朝至明清时期都十分注重选官制度和人才的选拔。据此回答以下问题:
(1)从汉朝至明清时期,我国的选官制度发生了哪些变化?
(2)这些选官制度分别依据什么标准?
(3)这些选官制度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
(4)古代的选官制度,对于我们今天干部的选拔有何启示?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积累是24.2%;1958年到1960年三年,积累率分别达到33.9%、43.9%、39.6%。从1957年到1960年,重工业增长2.3倍。工业内部钢铁生产挤占大量能源、原料和运输,使其他部门无法正常生产。
——《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材料二三年困难时期粮食生产状况:
粮食产量 |
比上一年减少 |
|
1958年 |
4000亿斤 |
|
1959年 |
3400亿斤 |
600亿斤 |
1960年 |
2870亿斤 |
530亿斤 |
1961年 |
2950亿斤 |
材料三 1962年工农业生产简表:
农业总产值 |
粮 |
棉 |
工业总产值 |
钢 |
煤 |
|
原计划 |
比上年增长8.5% |
3216亿斤 |
2200万担 |
比上年增长5.7% |
670万吨 |
2亿吨 |
实际达到 |
比上年增长11.6% |
3400亿斤 |
2400万担 |
比上年增长5.7% |
720万吨 |
2.17亿吨 |
回答:
(1)对比材料一、材料二,国民经济的发展有何特点?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三,国民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什么现象?分析其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你认为在经济建设上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一兴舟楫之利,以坚固轻便捷巧为妙。或用火、用气、用力、用风,任乎智者自创。首创至巧者,赏以自专其利,限满准他人仿做,若愿公于世,乔禀明发行。兹有火船气船,一日夜能行二千余里者,大商则搭客运货,国家则战守缉捕,皆不数日而成功,甚有裨于国焉。若天国兴此技,黄河可疏通其沙而流人于海,江淮可通有无而缓急相济,要隘可以防患,凶旱水溢可以救荒,国内可保无虞,外国可通和好,利莫大焉。
——洪仁玕《资政新篇》
材料二 “至恭亲王奕訢等奏请购买外洋船炮,则为今日救时之第一要务。凡恃己之所有夸人所无者,世之常情也;……若能陆续购买,据为己物,在中华则见惯而不惊,在英法亦渐失其所恃……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逆,可以勤远略。”
——曾国藩《复陈购买外洋船炮摺》(1861)《曾国藩全集》奏稿(三)
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的主张有何相同之处?
(2)上述材料中,洪仁玕和曾国藩所提主张的目的是什么?
(3)联系所学知识,分析出现上述不同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