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在同治年间的中国沿海城市,如果你爱一个年轻人,就让他去学洋务;如果你恨一个人,也让他去学洋务。1867年,因父亲突然去世而陷入家庭困境的严复跨进福州船政学堂。后又被作为海军军官学生派遣出洋,曾入英国格林尼茨海军大学学习。回国后,担任北洋水师学堂总负责人。因不是科举正途出身,始终无法施展抱负。
为了改变这一尴尬的现状,从1885年至1893年,已任北洋水师学堂校长并官居从四品的严复,四次返乡参加乡试,四次落第。1894年的战争,严复体验了海军倾覆和割地赔款的耻辱,写下了《论世变之亟》,并开始翻译《进化论与伦理学》,进而提出“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被时人誉为“西学圣人”。
——摘编自赵柏田《帝国的迷津》
(1)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如何理解“如果你爱一个年轻人,就让他去学洋务;如果你恨一个人,也让他去学洋务”。
(2)据材料说明严复的思想发生了怎样的转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维新思想的历史影响 两伊战争 中日邦交正常化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一向是最富有的国家,就是说,土地最肥沃,耕作最精细,人民最多而且最勤勉的国家。然而,许久以来,它似乎就停滞于静止状态了。今日旅行家关于中国耕作、勤劳及人口稠密状况的报告,与500年前视察该国的马可波罗的记述比较,几乎没有什么区别。也许在马可波罗时代以前好久,中国的财富就已完全达到了该国法律允许的发展程度。……若易以其他法律和制度,那么该国土壤、气候和位置可允许的程度(即财富增长的限度),可能比上述限度大的多。”
    ——(英)亚当·斯密《国富论》
材料二 19世纪前期,欧美主要国家的城市和农村人口统计表

国别
总人口(万)
农村人口百分比
城市人口百分比
英国(1851年)
1800
48%
 52%
法国(1851年)
3600
75%
 25%
俄国(1851年)
5900
93%
 7%
美国(1850年)
2300
87%
13%

材料三:1931年后民族资本企业遭受挫折状况
这一时期,丝织业由1928年的二万三千五百三十四部丝车减为1935年的七千六百八十六部,上海的卷烟厂由1928年的九十四家减为1935年的四十四家,全国火柴厂由1928年的一百八十余家减为1932年的六十九家,江苏的面粉厂由1921年的四十四家减为1931年的二十八家。中国纱厂的厂数和纱绽虽有所增加,但开工率则下降,停工纱锭最高达一百五十九万多锭,占设备一半以上。民族工业的营业额,如以1930年为100,则1933年棉纱为35,针织为50,面粉为50,机器为73,染织、卷烟、橡胶为80.1934年,十六个民族工业部门中,停工率达15%的有伞、化妆品,达25%的有纺纱、橡胶,达30%的有水泥、制帽,达35%的有榨油,达40%的有涂料、染色、罐头,达45%的有电气、印刷、制药,达50%的有牙刷、热水瓶、而缫丝业停工率达80%。1923年至1936年十四年间,华商纱厂停工清理者有十三家,出售者有二十五家,破产归债权人接管者有十五家,出租改组者有三十三家。
请回答
(1)你是否同意亚当·斯密的“停滞”论,请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理由。
(2)结合材料二,说明19世纪前期英国与法、俄、美等国城市化发展有何不同。并说明原因。
(3)根据材料三,你认为,在旧中国阻碍中国民族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是什么?那个时代中国民族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是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抑臣尤有所陈者:洋机器于耕织、刷印、陶埴诸器皆能制造,有裨民生日用,原不专为军火而设,妙在借水火之力,以省人物之劳费,仍不外乎机括之牵引,轮凿之相推相压,一动而全体俱动,其形象固显然可见,其理与法亦确然可解。惟其先华洋隔绝,虽中土机巧之士,莫由凿空而谈,逮其久,风气渐开,凡人心智慧之同,且将自发其覆。臣料数十年后,中国富农大贾,必有仿造洋机器制作以自求利益者,官法无从为之区处。
——李鸿章《置办外国铁厂机器折》
材料二江南制造总局成立后,诞生了中国第一台车床,第一艘蒸汽推进的军舰和铁甲军舰,第一支步枪,第一门钢炮,炼出了中国第一炉钢。……l905年3月,“局坞分家”,江南制造局成为专门制造军火的兵工厂,江南船坞专营造船。民国成立后,江南船坞更名为江南造船所,进入了新的发展高潮。1918年,其承造美国政府的4艘万吨级木甲运输舰,两年后完工交货。这是中国造船业有史以来的最大工程,又是工业发达国家的首次政府订货,引起广泛重视,中外报刊竞相报道。其中《东方杂志》特别指出:“从前中国所需军舰及商船,多在美、英、日三国订造,今则情形一变,向之需求于人者,今能供人之需求,中国工业史乃开一新纪元。”由此,江南造船所在造船数量、吨位等几个方面,均超过了当时在上海造船业处于垄断地位的英商耶松船厂。然而好景不长,l938年,被日军侵占,江南造船所陷入了苦难的深渊,一直到日本投降后的国民党统治时期,始终未能恢复以往的生气。
——王国慧《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的今昔》
材料三 1949年江南造船所回到新中国人民的手中,开始了辉煌的新生。l960年,由我国自行设计的第一艘万吨远洋货轮——“东风”号建成下水。1962年,中国第一台12000吨锻造水压机制造成功更是设计人员在一无资料、二无核心技术的情况下,刻苦钻研、艰苦奋斗,在世界万吨级水压机制造中亦属首创。……改革开放以来,船厂率先跨出国门与世界接轨,始终在中国船舶出口中发挥主力军作用。其开发建造的汽车滚装船、快速集装箱船、大型自卸船、跨海火车渡船等一大批高技术船舶,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成为中国造船业的标志性产品。20世纪90年代以来,船厂改革步伐明显加快。l994年,率先成为全国l00家大中型企业首批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单位之一。1997年,“江南重工”A股在上海证监交易所上市。随着改革不断深入,江南造船厂的综合竞争力大大增强,成为中国船舶工业的排头兵。
——摘编自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网站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李鸿章筹办江南制造总局的理由。
(2)据材料二,概述江南制造总局(江南造船所)的历史功绩。
(3)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分析江南造船所(厂)长久不衰的主要原因。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杭城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鼓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矣。”
“自大街至诸小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即无空虚之屋, 每日凌晨, 两街巷门上行百市, 买卖热闹”。 ——(宋)吴自牧《梦粱录》
“今朝半醉归草市(农村集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陆游《杂赋》
材料二 2007年12月,宋代古沉船“南海一号”被打捞出水,考古专家认为”南海一号“沉船本身就是一个见证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文物,据考证,我国近海有2000-3000艘沉船,以宋元时期居多。
材料三宋朝是中国社会市民阶级正式产生的年代,大批的手工业者、商人、小业主构成了宋朝的中产阶级,他们经济富足,又有自己独立的价值追求,市民的富足闲暇生活及审美趣味和生活情趣促成了宋朝文化高度繁荣,戏曲、杂技、音乐、诗歌、小说等都在宋代高度繁荣。
——詹子庆编《中国古代史参考资料》
材料四 “若说近世史应从什么时候开始?这应当是宋以后……宋代发生了商业革命……北宋以后堪称近代史”“‘二程’之‘洛学’出,复兴古学,方使‘千载不传之学’重放光明……与西洋文艺复兴时代知识人的自觉不无相似之处。”
——内藤湖南,1909
但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而言,最重要的事实是,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而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却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宋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2)结合材料三,简述宋朝经济发展的主要影响
(3)材料四中内藤湖南和斯塔夫里阿诺斯对宋代历史地位认识有何不同?《全球通史》中“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却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是指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他受着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去尽力达到一个非他本意想要达到的目的……如果政治家企图指导私人应如何运用他们的资本,那不仅是自寻烦恼地去注意最不需要注意的问题,而且是僭取一种不能放心地委托给任何个人、也不能放心地委之任何委员会或参议院的权力。
——引自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卷)
材料二恩格斯说:“由单个企业所经营的生产……已愈来愈成为一种例外了……如果我们从股份公司进而来看那支配着和垄断着整个工业部门的托拉斯,那么,那里不仅私人生产停止了,而且无计划性也停止了。”
——引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二卷
材料三罗斯福睿智地指出:“这一切都要求我们重新评价和核定原有的价值观念……从前那些大投机商和金融寡头们只要开发或建设什么,我们就什么都给他们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现在的任务不是开发自然资源,或者生产更多的商品,而是更冷静而平衡地管理好已有的资源和工厂,为剩余产品开辟国外市场,解决消费不足的问题,按照消费状况调整生产,公平地分配产品和财富,使现存的经济组织服务于人民。开明管理的政治时代已经到来。”
——引自大型历史纪录片《大国崛起·美国》解说词
材料四斯大林在1926年指出:“社会主义经济是最统一最集中的经济,社会主义经济是按计划进行的。“
——引自《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经济理论问题的部分论述》
材料五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嘛。只要对发展生产力有好处,就可以利用。它为社会主义服务,就是社会主义的;为资本主义服务,就是资本主义的”。
——引自《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阅后回答:
(1)根据以上材料,分析概括亚当·斯密、恩格斯、罗斯福、斯大林、邓小平的经济主张或观点。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蒸汽时代、电气时代、20世纪30年代、二战后以上观点的应用及其影响。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你从中得到有哪些重要启示?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观察下列图片:

材料二北平所有名胜古迹,都受到了保护,没有遭到任何损失,城市里的生产和生活一切正常。……在北平成立中央政府是当时许多民主人士共同的想法……很多民主人士来信来电给我们,表示他们坚决拥护共产党,要与共产党更好地合作,并希望共产党在北平成立全国性政府。……
北平,离社会主义苏联和蒙古人民共和国近些,国界长但无战争之忧;而南京虽虎踞龙盘,地理险要,但离港、澳、台近些;西安又似乎偏西了一点。所以,北平是最合适的地方。在那时,按照薄一波同志的说法就是,“我们党要取得革命胜利,主要靠的自力更生,也离不开国际的援助,首先是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援助。”定都北平正好可以更为方便、直接地得到社会主义阵营的援助。
——引自新华网2008年9月30日《新中国定都北京原因之揭秘》
材料三党中央成立后,从上海开始,至北京结束,这一红色“巨流”,在其87年的艰辛历程中,几乎走遍大半个中国。党中央的这87年艰辛历程,饱含了党由于右倾、“左”倾错误带来的惨痛教训,也饱含了党在斗争中不断走向成熟的经历……。
——引自新华网2008年9月30日《从上海到北京,中共中央所在地变迁史》
阅后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邮票反映的事件的名称并按其出现的顺序排列邮票。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革命领导中心分别确定在图1和图3的原因是什么?
(3)根据材料二,概括新中国定都北京的主要原因。
(4)根据材料四,概括中共中央领导机关所在地变迁所反映的主要问题。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